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句 > 王充关于不被理解的名言
曲妙人不能尽和,言是人不能皆信。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定贤篇》
名言解释:

汉·王充《论衡·定贤篇》。

言是:道出真相。是,实。这两句大意是:曲子高妙,不是人人都能和唱;说出真相,不是人人都能相信。

人人注重事实,但却不是人人都能相信事实,或出于疑心,或由于偏见,有不少的人虽然听到事实真相,却井不相信。可见人的心理是多么复杂,要人相信事实是多么困难!作者以“曲妙人不能尽和”作巧譬,道出了这一复杂的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含有深深的感叹,也道出了做真人,说真相的困难,

上一句: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下一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收藏

上一篇: 关于哲理的名言

下一篇: 王尔德经典语录

▍更多 王充经典语句
1.誉人不增其美。

汉·王充《论衡·艺增篇》。誉:赞美。本句大意是:赞美别人的时候不要言过其实,凭空增加他的长处。原作在后面还有“毁人不益其恶”之说,意思是批评别人的时候也不要凭空增加他的缺点。对人进行褒贬要实事求是.不能根据自己的好恶而夸大其辞。添枝加叶的溢美或添油加醋的中伤都是不正派的表现,都应该避免。

《论衡·艺增篇》
2.太平之世多长寿人。

汉·王充《论衡·气寿篇》。本局大意是:世道太平,长寿人就多。太平之世,兵乱不兴,天灾不起,政治稳定,物资富足,人民安居乐业,身心健康,长恒寿人就多。本句多用于称赞太平盛世,也可用来说世凡多长寿是因为世道太平。

《论衡·气寿篇》
3.外内表里,自相副称。

汉·王充《论衡·超奇》。这两句大意是:外表与内里应相符相称,即表里如一,名实相符。~两句,原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相符。作者说:“实诚(指内在思想)在胸臆,文墨(指写出的文辞)著竹帛,~,意奋而笔纵(指思想感情充沛自然文笔纵横恣肆),故文见而实露也(所以写出的文章就表现了内在的思想)。”我们也可借以称赞人们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美德。

《论衡·超奇》
4.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汉·王充《论衡·实知篇》。这两句大意是:只有学习才能懂得世间的道理;如果耻于向人求教,许多东西就会永不知晓。学习始终应是开放的过程。而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出于自尊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羞于启齿向他人求教,这样就使他的学习成为一个封闭式的过程。这句格言以其精粹的句式,质朴的语言,告诫人们要遵循学习的规律,虚心就学,不耻下问,养成良好的学风和谨严的治学态度。它是一句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箴言,应该书之座右,铭记于心,

《论衡·实知篇》
5.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更多 关于不被理解的经典语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见《论语·学而》。人:别人。愠(yùn运):恼怒。君子:指道德修养高尚的人。这两句大意是:别人不理解自己而不抱怨恼怒,不也是很有修养的君子吗?在现实生活中,自己的行为一时不被别人理解的情况是会经常发生的。道德修养较高的人对此或者耐心地加以解释,或者泰然处之,让别人慢慢理解。道德修养差的人则或者沮丧,或者恼怒,但结果总是适得其反。所以孔于把“人不知而不愠”的人称之为“君子”,可见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很容易。可供论述人们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不理解时引用,也可用以称赞某些道德修养很高的人。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学而》
2.一个不被理解的真理会变成一个错误。 巴劳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