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鹖冠子·学问》。贱:物价低。中流:河当中。壶:通:“瓠”,即葫芦。这几句大意:物价贱是由于物没有用,比如过河行到河当中翻了船,这时一个(廉价的)葫芦(因为可以救命)就价值千金。贵与贱本无一定标准,不过时机使它这样罢了。这个生动的比喻说明了商品学上的价格规律。物价的贵贱不取决于“物”的本身,而取决于“宜”与“欲”,正如《墨子》上所说的“宜,不宜”(合时宜.不合时宜);“欲,不欲”(人们需要,不需要);适合时宜,为人急需的“物”就贵、就涨价;不适合时宜,对人没用处的“物”就贱、就跌价。价格无常,随时升降,差别很大。此名句告诉企业家和商业工作者,要多生产和采购市场紧缺、人们急需的产品和商品,满足社会需要,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先秦道家及兵家著作 《鹖冠子》 《鹖冠子·学问》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浚:晋武帝的水军将领。楼船:晋武帝为伐吴特制的大战船,方百二十步。益州:晋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市。金陵:今南京市,当年为东吴都城。王气:此代指东吴孙皓政权。千寻铁锁:指吴主于长江险要处设置的拦截晋军的锁江铁链。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其长。沉江底:指王浚水军用大筏数十,上置火炬。遇铁链则燃火烧之,链断沉人江底。降幡(fan帆):表示投降的旗帜。石头:石头城(即金陵)的省称。这几句的大意是:王浚伐吴的战船从益州出发,金陵孙皓的政权便闻风黯然;锁江的千寻铁链被烧融沉进江底.一面降旗从石头城上高高伸出。~是刘禹锡著名七律《西塞山怀古》的前两联。短短二十八字.就把公元二八0年那场纵横数千里,历时五个月的晋吴战争的双方强弱、进攻路线、攻守方式、战争结局生动地描绘出来了。特别是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四字,不仅写出胜利者摧枯拉朽、势不可当的气势,也写出失败者闻风丧胆、土崩瓦解的形象;不仅看出孙皓的失败与他的灭亡相关连,其间也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作者叙写史事,善于提炼和选择情节,化繁为简,举重若轻,把一场战争几笔勾出,真不愧为大手笔。据说写此诗时有元稹、白居易、韦楚客在座,余人不得不为之叹服而辍笔。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宋·苏轼《百步洪二首》其一。百步洪:也叫徐州洪,在江苏铜山县东南二里,悬流迅速,乱石激涛,非常壮观。隼(sǔn损):一种凶猛的鸟。断弦离柱:像迸裂的琴弦飞出琴柱。飞电过隙:像闪电从空隙中一闪而过。这几句大意是:(百步洪急流中小舟)就像那兔子飞奔,鹰隼下落,骏马冲下千丈坡,又像那断弦飞离琴柱,箭头脱手而出,电光闲过空隙,荷叶上翻滚水珠一样。四句诗连用了七种形象,形容轻舟在百步洪急流中飞速冲下的样子,是运用“博喻”的好例子。所谓“博喻”就是用多种多样的比喻,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情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它是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一,西洋人称之为莎士比亚式的比喻。写作上博喻使用得得体,可以加强形象性和表达效果。
北宋文学家 苏轼 《百步洪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