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名言 > 境界的名言

境界名言

61.岁月就象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年华,中间飞快流淌的,是年轻隐隐的伤感。世间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但真正属于自己的却并不多。看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在这个纷绕的世俗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也是一种境界。
62.少女们纯洁而单调的生活中,必有一个美妙的时间,阳光会流入她们的心坎,花会对她们说话,心的跳动会把热烈的生机传给头脑,把意念融为一种渺茫的欲望;真是哀而不怨,乐而忘返的境界!儿童睁眼看到世界就笑,少女在大自然中发见感情就笑,像她儿时一样的笑。要是光明算得人生第一个恋爱对象,那么恋爱不就是心的光明吗?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 《欧也妮·葛朗台》
63.孤独不是姿态,是一份真正的境界,是心灵的一份诗意的栖居。因此不需寻找什么特定的安静的角落。孤独或许表现出沉默,但孤独与沉默没有必然关系。孤独者是思想的、精神的流浪者。抽烟或是饮酒,只是用一种麻痹的手段或是摆酷的手段,来营造一种孤独的虚假的表象。没有思想、没有精神的人是孤独不了的,充其量只是一个寂寞者而已。复旦大学教师 陈果
64.「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法是这样的伟大!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只要你教人做好事,这一点终归是对的。所以一切贤圣,罗汉也好,菩萨也好,你也好,他也好,对于道的了解,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国学大师,诗人 南怀瑾 《金刚经说什么》
65.古人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因为他的境界、气派、胸襟与众不同。这种不同的境界从那里来呢?从实相般若而来,是道体上所产生的,自然而来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国学大师,诗人 南怀瑾 《金刚经说什么》
66.有人来说昨天他夜里看到佛,我说当然真的嘛!因为他还在说梦话嘛!所以我们清醒人答覆他,是对付他那个说梦话的样子。这个是什么呢?要研究唯识才知道这是意识境界的影像。世上人做梦,随便你做什么梦,都是你一辈子做过、听过、想过、看过的经验,不会超出这个范围。如果超越了这个范围的梦,另当别论,那个道理就很深了;有时是你前生阿赖耶识那个影像,不是这个世界上的,是偶然带过来的。国学大师,诗人 南怀瑾 《金刚经说什么》
67.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个学艺术的人,今天有了一个新的灵感,或者画一张画,特别有一种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个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砖头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别平,心里头很舒服,原来这样砌才好,这是他做水泥工时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两分的成就,就有两分的不同。换句话说,人修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国学大师,诗人 南怀瑾 《金刚经说什么》
68.禅宗祖师有四句话:「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达到这个境界就是佛,什么参禅啊!打坐啊!念佛啊!念咒啊!观想啊!管它白骨红粉都可以观;白骨观不起来,观红粉,红粉观不起来,观白骨。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是金刚经彻底的意义,佛都告诉你了,你还要求这个法,求那个法,千里迢迢从外国跑回来,非要在这里学不可。那当然!因为你有一切心嘛!你就必须要回来求一切法。国学大师,诗人 南怀瑾 《金刚经说什么》
69.杰出之所以杰出,是因为罕见,我们把自己连接于罕见,岂不冒险?既然大家都很普通,那么就不要鄙视世俗岁月、庸常岁序。不孤注一掷,不赌咒发誓,不祈求奇迹,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缓而负责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记忆和向往的双向路途上,这样,平常中也就出现了滋味,出现了境界。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寒冷透骨,已经无所谓境界,世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实的山河间。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余秋雨 《收藏昨天》
70.我比较喜欢厨房,我会从日本背一个锅回来,有一个小铁锅,特别有意思,买个锅回来,感觉特别高兴。我跟你说这些,想说明什么?我不是要男人来为我服务,其实我没什么更高的境界,这些琐碎的事情很能引起我的兴致。但是又因为这样,可能更多的人会觉得这个人要躲得远点。确实有一些好机会被我错过了,有一些好的暗示我可能会没有理睬,或者是彼此错过,但事情已经这样了。我见过好的婚姻,他们会彼此成就彼此提升,但是如果是一个坏的婚姻……当代女作家 铁凝
71.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一个人在处世中,拿得起是一种勇气,入得下是一肚量,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掌声,有处世经验的人大都能够闲视之,屡经风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对于坎坷与泥泞,能以平常视之,决非易事。大的挫折与大的灾难,能不为之所动,能坦然承受之,这就是一种肚量。佛家以大肚能容天下之事为乐事,这便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既来之,则安之,便是一种超脱,但这种超脱又需多年磨练才能养成,拿得直,实为可贵,放得下,才是人生处世之真谛。 《佛家妙语》 《佛家妙语》
72.我们学佛的人,尤其出家的,都想自度度人,如果你自己还没有证得菩提,拿什么来度人?度人要讲师道,佛祖是人天之师。中国文化中的「经师人师」,与佛教中的「人天之师」的境界差不多,要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做佛法的法师,才可以教化服人,才可以度人。度人不只是说让人信了佛教、肯跪下磕头、或是肯吃素了;那是教育方法之一,没有错,但不彻底。要让人证得菩提,明心见性了,才算是彻底度人。退一步说,就算没有让人大彻大悟,至少要能够让人晓得修学菩提的正知正见,才能算是度了人。国学大师,诗人 南怀瑾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73.一生爱马痴狂,对于我,马代表着许多深远的意义和境界,而它又是不易拥有的。马的形体,织着雄壮、神秘又同时清朗的生命之极美。而且,他的出现是背景做衬的。每想起任何一匹马,一匹飞跃的马,那份激越的狂喜,是没有另一种情怀可以取代的。并不执着于拥有一匹摸得着的骏马,那样就也只有一匹了,这个不够。有了真马,落了实相,不自由,反而怅然若失。其实,马也好,荒原也好,雨季的少年、梦里的落花、母亲的背影、万水千山的长路,都是好的,没有一样不合自然,没有一样不能接受,虚实之间,庄周蝴蝶。台湾女作家,原名陈懋平 三毛
74.学佛只要两笔资本就够了,比做生意划得来。那两笔资本呢?就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资粮就是资本,所以我们中国传统给朋友写匾额,写一个──福慧双修。慧就是智慧,所以福慧双修就是佛境界。有些人有福报,又有钱又有富贵功名,但却没有智慧;有些人智慧很高,穷得要死,世间福报不好,也没得办法。佛境界就是福德与智慧都圆满,这叫作福慧双修,智慧资粮圆满了,福德资粮圆满了,就成佛。所以大家念经的时候,念到皈依佛两足尊,就是这个两足──智慧具足,福德具足。金刚经告诉你,真正的福德要怎样修呢?就是不住相布施。国学大师,诗人 南怀瑾 《金刚经说什么》
75.清净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鸿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人到了晚年,本来可以享这个清福了,但多数人反而觉得痛苦,因为一旦无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许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时侯,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个寂寞,什么事都没有了,怎么活啊!所以我常告诉青年同学们,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这才会看到鸿福是厌烦的。佛经上说,一个学佛的人,你首先观察他有没有发起厌离心,也就是说厌烦世间的鸿福,对鸿福有厌离心,才是走向学佛之路。国学大师,诗人 南怀瑾 《金刚经说什么》

首页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篇: 关于电的名言

下一篇: 鲁迅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