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
清·周秉清在父母亲等长辈面前侍候,言谈表情应当恭敬,不能因为些小的琐事,而大声喊叫和呵斥
民国学者 周秉清47.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其:指百姓。善:认为好的。恶(wù务);厌恶。这几句大意是百姓认为好的,我就实行,百姓厌恶的,我就改掉。这是春秋时郑国的执政者于产论乡校时说的话。当时,郑国的百姓常在乡校议论政治的得失,有人主张毁掉乡校。子产反对说:“何为?夫人朝夕逞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作为古代的政治家,能体察民心,尊重民意,这是难能可贵的。今天提倡发扬民主,建设民主政治,可以此作为借鉴。
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48.对残疾人的最大尊重,就是不把他当残疾人。中国当代作家 王小波
49.只要我们都尊重历史,就一定能够得到真理。作家 杂文家 廖沫沙
50.一个人受尊重的程度取决于他的钱财的多少。古罗马诗人 玉外纳
51.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周,战国哲学家 庄子
52.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19世纪法国作家 司汤达
53.尊严不但指人受到尊重,它还是人价值之说在。中国当代作家 王小波
54.有教养的人在没有教养的人群里不会得到尊重。台湾女作家,原名陈懋平 三毛
55.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中国现代作家、政治评论家 鲁迅
56.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国工人运动活动家 拉法格
57.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战国·孟轲《孟子· 离娄上》不孝顺父母的人就失去了起码的做人资格。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所以仁爱之心必须从爱亲人开始培养,这就是做人的根本道理。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离娄上》58.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
战国·韩非《韩非子·显学》。参验:用事实加以验证。必:确定,肯定。据:作为依据。诬:欺骗。这几句大意是:听到某种说法,没有用事实进行验证就加以肯定的人,是愚蠢的人;不能够肯定的事情却引来作为依据,是欺世骗人。这几句说明了尊重事实的重要性。在作者看来,只有蠢人才会随便听信那些未经证实的言论;只有欺世盗名者,才会道听途说,信口开河。作为一个严谨的学者,一个正直的政治家,一个有远见的领导人,必须克服主观、盲目、自信、不负责任等缺点,尊重事实,说话要有证据,这样才不会造成失误。这几句名言可供人们特别是领导者作为鉴戒。
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韩非子·显学》59.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
60.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前苏联教育家,作家 马卡连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