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来鹄《云》。这两句大意是:正当大地无数旱苗即将枯死,亟盼甘霖之际,夏云却高高在上,悠闲变幻,戏作奇峰,自我欣赏。这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云诗。全诗为:“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首句写夏云千姿万态,忽又随风飘散,化为乌有;次句写云影时而映在水中,时而藏在山后,时而轻云片片,时而浓云重重;最后两句发议论,而不满之意正隐含在议论之中。诗中的“云”既有自然界夏云的特征,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类人物的特征:他们往往故作姿态,而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这种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可资借鉴。
又名来鹏 唐朝诗人 来鹄 《云》唐·白居易《琵琶行》。低眉:精神专注的样子。信手:随手,娴熟自如的样子。续续:从容舒缓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低眉随手慢慢地连续着弹,尽情地倾诉心底无限的伤心事。这两句写琵琶女弹琴时的神态和她借乐曲传达的心声。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音乐,但从她弹琴时“低眉”、“信手”、“续续弹”的神态中,可以想见此时的乐声是低缓的,幽怨的,她心中的“无限事”也是忧伤的,正如前两句所写“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写弹琴者的神态及音乐的抒情功能时可以化用。
唐代诗人 白居易 《琵琶行》宋·秦观《江城子》[南来飞燕]。悠悠:指岁月悠长。这几句大意是:别后漫长岁月中所发生的种种事变,你不要问了,不要提了;无限辛酸,无限沧桑,都包含在默默无言之中了。这是一首抒写别情的词,有它特定的内容。词的上阙是:“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鬟朱颜,重见两衰翁.~”。可见抒情主人公是两位久别重逢的老翁。这首词是作者公元一00年被贬逐在雷州(今广东海康县)时所作。这年五月,政治上饱受打击的苏轼在琼州(今海南岛)遇赦放回。逢经雷州,与秦观相会,词中的“重见两衰翁”即指二人之重逢,当时苏轼年六十四,秦观年五十二。他们年轻时都有大志,却仕途坎坷,饱经磨难,如今晚年重逢,自有无限辛酸悲慨。~两句文字简明,而容量极大,沧桑之叹,感人肺腑。
北宋文学家 秦观 《江城子》宋·韩琦《柳絮二阙》其二。这两句大意是:(如雪花纷飞的)柳絮有时故意从花枝间穿过,引得“无限蜂儿”误认为是枝头繁花,而成群结队地竞相追逐。蜜蜂贪百花之色,爱百花之香,常奔忙于百花丛中采花酿蜜。轻薄浮浪的柳絮既乏百花的颜色又无百花的芳香,有时却狡黠地穿入花枝以假充真,冒充繁花,引得“无限蜂儿”争先恐后地去追逐它。小诗全文是:“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写得生动话泼,富于意趣。
北宋政治家、名将 韩琦 《柳絮二阙》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这几句大意是:不要独自去凭栏远望,故国的无限江山令人心伤。离别的时候那样容易,想再见却是如此困难!李煜本为南唐国主,过着豪奢的帝王生活。开宝七年,宋破金陵,他仓皇辞庙,被押北上,成为亡国之君,想再回到金陵已是不可能的事了,故吐出这无可奈何的苦语,抒发了无限的辛酸和悔恨。此句虽为李煜怀念故国之作,但它以精辟的语言道出人类共有的对离别的惆怅,因而能引起读者对离愁别恨的共鸣,收到了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可用以抒发离别的痛苦。
南唐第三任国君,后亡国被俘,被宋太宗毒杀 李煜 《浪淘沙令》唐·刘禹锡《柳花词三首》其二。假:借。委:托付。这几句大意是:轻轻地飞扬不凭借风力,轻轻地落下不委身大地。在晚春的晴空里撩乱飘舞,触发人无限的情思。以拟人的手法写柳花(柳絮)的轻姿神韵,惟妙惟肖。似有所寄托,又像没有什么深意,给读者一种朦胧的诗意美,含蓄隽永,任人品味。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柳花词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