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唐·岑参《汉川山行呈成少尹》。山店:山村客店。这两句大意是:一点白帆驶往江村,传来犬吠声声,山村客店夜开门,悠悠白云迎嘉宾。诗文画面上只实写江边村野这样一个小小的空间,但犬吠声清晰可辨,山店热情接待,白云也对远方来客表示欢迎,既写出了典型的山野景色,又显出了山里人淳朴好客的特点,生活气息很浓。此名句高度浓缩,留出大量的空间让读者去填补。诗文状写两个转瞬即逝的景象,时间上又采取倒叙的手法,这种独特的结构,使读者自己去理顺关系,自己去组织事情的全过程,艺术上显得格外含蓄凝炼,耐人品味。今人山行,有感于类似景色时,可借用此名句。
唐代诗人 岑参 《汉川山行呈成少尹》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遥遥:一作“摇摇”,船摇动的样子。轻飏(yang扬):此处形容船行轻快。这两句大意是:微风轻拂,波光涟滟.一叶小舟自由自在地轻轻行驶在江面,站立船头的诗人衣襟随风摆动,飘飘欲仙。此名句状写陶渊明辞官归隐途中如释重负的解脱感,气氛轻快、欢悦,流露出心满意足的欣慰之情。上句写舟随水流,水催舟动。“遥遥”“轻飏”看似描写舟行之姿,其实言状诗人心态。下句写和风吹衣,“飘飘”二字,名为写景,实乃传导诗人心境。两句情与景,景与情通,情景融汇,无衣无缝;意境清新舒雅,语言平淡素净,准确地传达出诗人超尘脱俗时的闲雅疏放情态,勾画出一幅含笑飘舟图。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战国·屈原《九章·涉江》。容与:行进迟缓、徘徊不前的样子。淹:停留。回水:回旋、逆折的水流。凝滞(zhì糟):停滞不前。选两句大意是:小船犹豫徘徊迟延不进啊,停留在回旋的水流中凝滞不前。这两句借逆水行舟的艰难迟缓,暗示了屈原在流放途中留恋故都、牵挂楚王的忧伤心情。除可供化用以形容人们在离开某人、某地时依依不舍、犹豫迟疑的心情外,这种比附、衬托的手法也值得学习和借鉴,因为它可以使感情的表达含蓄、委婉而富有诗意。
战国时期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 《九章·涉江》唐·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师:憎人,此指敬龙。这两句大意是;此次东航,是谁与敬龙师一块到达扶桑更东的日本国呢?伴随您远航的是一船明月,一帆顺风。这是作者为日本友人归国写的送行诗,全诗是:“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作者以诚挚的友情、良好的祝愿,希望友人远涉重洋,一路顺风,平安抵达家乡。同时他把清风、朗月、帆船人格化,使它们和友人一起结伴而行,十分舒畅地渡完全程,体现了对异国友人的关心和离别之情。此诗和王维的《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李白的《哭晁衡》等,都是中日友谊的颂歇,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
唐代词人 韦庄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宋·王安石《江上》。缭绕:曲折盘旋。隐映:忽隐忽现。这两句大意是:青山曲折盘旋正怀疑无路可走,忽然见到无数白帆若隐若现地远驶而来。此诗状景苍苍茫茫,若明若暗,峰回路转,咫尺波澜。正是山重水复,陡然柳暗花明。可谓诗意盎然,良多趣味,可用来表现在重山中江行,忽然山尽江开时的感受。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江上》唐·张继《枫桥夜泊》。姑苏:苏州市的别称,因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苏州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因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而得名。夜半钟声:古时,寺僧有半夜敲钟的风习,《南史》中已有记载。这两句大意是: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传到了泊舟枫桥对愁未眠的客船上。这是唐代诗人张继极有名的一首绝句,是诗人长安落第,漫游吴越,羁旅姑苏时所作。全诗为:“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前两句写诗人寝泊枫桥时所见的朦胧景象与感受:月落、乌啼、江枫、渔火,以及半夜风寒使人产生的霜华满天的感觉。此景此情更勾起了游子的离绪羁思,所以诗人就“对愁眠”了。在黑夜里,人的听觉自然会上升到对外界事物感受的首位,何况诗人是“对愁”而眠的孤舟客子呢?此时,又传来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把寒夜衬托得更加静谧清寥,给诗人难以言传的感受也最为强烈。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不仅在中国流传千古,连日本人也把它收进小学课本里。苏州的枫桥、寒山寺也因这首诗大大提高了知名度,去苏州览赏枫桥景观,聆听寒山寺夜半钟声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唐代诗人 张继 《枫桥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