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张谓《夜同宴用人字》。这两句大意是:竹风清爽,能令人酒醒;花月娇媚,能理解主人留客之心。~二句写得根美,表现了良辰美景带给人们的愉悦。本来诗人已醉了,但清爽的竹风吹到身上,使人精神为之一振,酒意全消。春花春月似乎懂得主人留客之心,花开得特别娇媚,月显得格外皎洁,令客人恋恋不忍离去。可以此二句抒写良辰美景带给人们的愉悦之情。
唐代诗人 张谓 《夜同宴用人字》唐·岑参《送杨子》。柳叶:即杨柳叶。古人爱以烟状杨柳,故言“柳叶万条烟”。这两句大意是:千树梨花竞相开放,犹如树上盖了一层瑞雪;万条杨柳随风摆动,就像轻烟袅袅飘浮。此二句在原诗中是说送别时正值妩媚的春天。梨花开放,如降瑞雪;杨柳婀娜,婆娑多姿。诗人以质朴的语言写出了阳春美景,含有慰别之意。
唐代诗人 岑参 《送杨子》唐·白居易《初领郡牧,衙退东楼作》。领郡牧:指任杭州刺史。纤毫:极纤细的毫毛,这里指纤尘。这两句大意是:西潮湖水面宛如明镜一般清澈透明,不沾一丝纤尘。这是写作者登楼观赏西湖美景时所产生的总印象。这样一种纯洁秀丽的境界,可以消除诗人的“烦襟与滞念”,也可以陶冶读者的情操。可用来描写湖水的澄澈。
唐代诗人 白居易 《初领郡牧,衙退东楼作》晋·乐府诗《孟珠》。这两句大意是:阳春时光的二月、三月,春草是碧绿的,春水也是碧绿的。这两句可用来描写新春美景,也可用来抒发人们陶醉于春日绿草茵茵、碧水涣涣的大自然美景中的愉悦心情。
《乐府诗》 《孟珠》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林霏(fēi飞)开:树林间的雾气消散。霏:云雾之气。云归:古人以为云是出自山中的,归,谓回到山中,指日落时分。岩穴:岩洞。暝:阴暗。这两句大意是:早晨太阳出来,树林间的雾气消散了,山林顿时晴朗起来;黄昏时云归日落,山林岩穴又归于阴暗之中。两句描绘出山林在朝暮之间阴晴晦明的变化,在对美景的赞赏之中,流溢出作者娱情山水、悠闲自适的心境。可用来描绘山林间朝暮晦明之变化。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醉翁亭记》唐·张旭《山中留客》。这两句大意是:空山幽谷,林深云浓,即使晴天,进入云封雾锁的山林深处,也会沾湿衣裳。这首诗的全文是:“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首句概括写春山美景,任人去想象;次句劝客人莫为~片阴云便打算出山而去;后两句写云深山幽之奇趣,山中主人以自己的亲身感受,诱发客人的游兴,达到留客的目的。四句小诗,绘景、抒情、说理兼而有之,语近情深,耐人寻味。王维名句“山中元无雨,空翠湿人表”,与此二句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唐代诗人,书法家 张旭 《山中留客》唐·高骈《山亭夏日》。水精:水晶。这两句大意是:微风起处,那像水晶帘般晶莹澄澈的池水漾起了涟漪,满架蔷薇的芳香也传遍了庭园。这两句承接前两甸“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而来。以水晶帘状池水,新奇逼真。满院蔷薇花香固然使人惬意,那微风送来的清凉,更使人陶醉。这两句可引以描写夏日美景。
唐朝后期军事将领 高骈 《山亭夏日》唐·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忆]。山寺:这里指杭州的天竺寺、灵隐寺。桂子:这里指月宫中飘落下来的桂花。传说灵隐寺中的桂树是月宫中的种子,在中秋之夜,月宫中常有桂子飘落,寺僧也能抬到。因此宋之问《灵隐寺》诗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之句,白居易也曾说过“天竺尝有月中桂子落。”郡亭:郡衙里的亭子。当时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潮头:指钱塘江潮,“远观数百里,若素练横江;稍近,见潮头高数丈,卷云拥雪,混混沌沌,声如雷鼓”(《钱塘候潮图》)。因此,作者躺在郡亭内,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壮观景象。这两句大意是:在山寺的月光下寻找月宫中飘落的桂花,在郡亭的枕头上观看钱塘江滚滚的江潮。这两句以最富特征性的景物——月中桂和钱塘潮来写杭州胜景,前者富有神话色彩,虚无飘渺;后者来自现实生活,壮丽可观。一个“寻”字,一个“看”字,把作者带入景内。前者以动观静,写作者在幽静的中秋之夜,徘徊月下,俯仰桂丛,饶有兴味地寻找月宫中是否真有桂子飘落,反映了作者的闲情逸思;后者以静观动,写作者静卧郡亭枕上,听潮声澎湃,看江潮滚滚,可以推知作者起伏的思绪。这种以人人景、景中有情,动静互见、相得益彰的写作方法,值得学习。
唐代诗人 白居易 《忆江南》宋·刘克庄《莺梭》。这两句大意是:洛阳三月的繁花美丽得如同锦绣,不知道这是黄莺费了多少工夫才织成的。作者从黄莺的穿花过柳和宛转啼鸣,联想到织机飞梭的左右传动和机杼的轧轧作响,因而把洛阳百花争妍的美景想象成莺梭织出的锦绣。构思神奇,比喻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趣,可以启发我们的艺术思维。
南宋诗人、词人 刘克庄 《莺梭》宋·李清照《小重山》[春到长门]。重(chóng虫)门:深深庭院中一重重的门。这几句大意是:沉沉的花影压在重门之上,稀疏的帘栊铺展着淡淡的月光,好一派黄昏景象!作者描写黄昏美景,以花影和淡月构成幽雅的图画。“压”和“铺”两个动词用得很工巧,足见锤炼之匠心。可化用来描绘闺门黄昏美景。
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 《小重山》宋·陈与义《竹》。嫦娥:指月。潇洒:指月光清明的样子。疏影:此指竹影。这两句大意是:昨夜的月光更加潇洒,又带着疏朗的竹影一起映过窗纱。这两句明在写月、写竹,暗中也写了“风”。疏影摇曳,映过纱窗,其中自有“风”在。作者用一“携”字,好似清风、明月、竹影相携透过窗纱,更富有情味。可化用以描写良宵胜景。
宋代诗人 陈与义 《竹》清·袁枚《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这两句大意是:桂林天空小,青山大,山山都矗立在青天之外。这是写桂林景物的抄笔。青山青天,一片碧色;山山耸立云天,可见其高;这些直插云霄的高山仿佛把天都挤小了,山在青天外,天在山缝中,可见高山之多。作者在这里巧妙地选用了夸张、渲染等手法来写桂林美景,在写作方法上颇见特色。
清代诗人 袁枚 《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宋·晁冲之《如梦令》[帘外新来]。珠阁:饰有珠玉的楼阁。琼楼:瑰丽堂皇的楼宇。香径:散发着落花香气的小径。蹙(cù醋):皱。这几句大意是:窗帘外面新近飞来一对紫燕,轻捷地把华丽的亭台楼阁穿遍。它们从散发着落花余香的小径上衔得春泥而归,低飞掠过池塘,拂皱了一池春水。这几句写双燕时而衔泥,时而点水,并自由自在地往来穿梭于珠阁琼楼之间,形态十分传神,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艳羡之情。可用于描写春燕,也可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宋代诗人 晁冲之 《如梦令》见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姹(chà岔)紫嫣(yān烟)红:形容百花盛开,花色艳丽。姹、嫣,娇艳。断井颓垣:废弃的水井和倒塌的院墙。这几句是杜丽娘的唱词,大意是:原来花儿已经到处开遍,如此鲜艳,像这样美丽的鲜花却都交给了断井颓垣;苍天啊,面对如此良辰美景我应该怎么办?赏心乐事出现在谁家的庭院?面对美好的春光,杜丽娘欣赏不已;看到春光都付与断井颓垣,白白流逝,又惋惜不已。她触景生情。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青春都付与了寂寞深闺,良辰美景白白虚度,美好的青春也被耽搁,由此引出浓重的感伤。在这里,作者把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写景抒情非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这支名曲后世传唱不息,《红楼梦》,《桃花扇》等名著中都有引用。
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汤显祖 《牡丹亭·惊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