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唐甄《潜书·取善》。与:对待。自处:对待自己。这两句太意是:对待别人应当宽宏大量,对待自已应当严格要求。这是对人、对己的正确态度。这一思想最早见于孔子,他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见《论语·卫灵公》),韩愈进一步发展为“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见《原毁》),朱熹解释孔子的思想时说:“责已厚,故身益修;贵人薄,故人易从”(见《论语集注》)。这种宽厚待人,严于责已的思想方法和处世态度,今天仍然值得学习和发扬。
明末清初思想家,政论家 唐甄 《潜书·取善》战国·列子《列子·说符》。枉:弯曲,不直。这两句大意是:形体弯,影子自然就曲;形体直,影子自然就正。影由形生,形影不离,形的枉直决定着影的曲正,平常说的“身正不怕影子歪”就是这个意思。品德高尚的人,美名自会远播;行为不端的地方,邪僻就容易泛滥。可用以劝告人严于律己,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的行为端直。
战国思想家 列子 《列子·说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引古语。峣(yáo摇)峣:高峻的样子。缺:残破。皦(jiǎo绞)皦:洁白貌。这两句大意是:高峻的东西容易残破,洁白的东西容易被玷污。事物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两句话告诫人们:居要位者要特别严于律己,因为此时最容易出现史误。可用于对人立身的劝说,或用于说明矛盾转化的道理。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黄琼传》《尚书·伊训》。与人:对于别人。备:完备,十全十美。检身:检在自己。不及:不够。这两句大意是:对于别人不求全责备.检查自己总觉得像是有某些不足。这两句是说对待别人.不应过于苛求.要看到人家的长处,优点;而对待自己要严格.要经常认识自己的不足,这样才指保持谦虚、谨慎.既能学到别人的长处,又能克服自身的缺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过分地苛求别人,过高地估计自己。因此,熟记这个名句,常常对照检查自己,是会受益非浅的。可供论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时引用。
《尚书》 《尚书·伊训》见宋·苏辙《刘挚右丞》。责人:要求别人。义:公道。持己:要求自己。这两句天意是:用语言去要求别人很容易,而用公道来要求自己实在是困难。严于责人而疏于责己,这是常人易犯的毛病。知道了这个毛病,就要反其道而行之。这两句告诫人们要求别人不可过严,对于自己则必须以道义作为准则,从严要求。
北宋文学家 苏辙 《刘挚右丞》唐·韩愈《原毁》。责:要求。重:严格。以:连词,同“而”。周:全面。轻:宽厚。约:简约,少。这两句大意是:古之君子要求自己总是严格而全面,对待别人则宽厚并且要求简单,《原毁》是韩愈探求社会上毁谤恶习的本原,以求革除毁谤恶习的一篇文章。作者以孔子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话立论,讲了古代君子对人、对己的两种不同要求,后被概括成“责己严,待人宽”两句话,还活在人们的口头和笔下,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唐代文学家 韩愈 《原毁》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三回。恶(wù误):厌恶。自美:自身的行为端正美好,无可指责。自信:自己信守誓约。这几句大意是:要想别人不厌恶自己,必须自己先完美;要想别人不怀疑自己,必须自己先守信。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深感别人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理解自己,因而失望、烦恼、抱怨.却忘了检查检查自已是否一切都做得很得体。这几句则要求自己首先从自身做起,再反过来要求别人。这种态度,无疑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借鉴。可供论述严于律己的道理时引用。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明·薛王宣 《从政录》以正直修身养性,以廉洁要求自己,以忠诚侍奉君主,以恭敬服从上级,以诚信接人待物,以宽容对待下属,以谨慎处理公事,这是做官的人要谨守的七大秘诀。
明代著名学者、理学家 薛王宣 《从政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