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春归》。受风:被风吹动。本句大意是:轻盈的双燕迎风斜飞。紫燕双飞,其动作本已轻盈曼妙,和风吹拂,双燕迎风斜舞,更显得绰约可爱。句中的“受”、“斜”二字用得形象贴切,紫燕娇小玲珑,随着春风倾斜着身子轻捷飞行的模样仿佛可见。~和诗人的“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兴二首》其一)都是传世名句。可用以写燕飞之状。
唐代诗人 杜甫 《春归》宋·陆游《小轩》。乍:初,始。乳燕:雏燕。本句大意是:雏燕刚刚学飞,双翅无力,飞得很低。雏燕试飞,由于毛羽尚未丰满,当然不可能飞得很高,很轻捷娇健。但正是这种稚拙的低飞动作,有如小儿学步时的蹒跚踉跄,稚态可掬,才越发使人怜爱。可用于描写乳燕。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小轩》《诗经·燕燕》。燕燕:即燕子,叠名燕燕,有爱昵之意。于飞:即“飞”;于,动词词头,没有实义。差(cī疵)池:长短不齐。羽:指燕翅。这两句大意是:成双成对的燕子在空中前后飞翔,参差不齐地轻轻摆动着它的翅膀。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写到燕子的诗篇之一,两句在原诗中用以起兴。后人常用“差池”形容燕飞,如南宋史达祖的《双双燕·春燕》写道:“差池欲往,试入旧巢相并。”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诗经·燕燕》唐·杜甫《水槛遣兴二首》其一。这两句大意是:细雨落进江河,泛起一个个水泡,鱼儿摇曳着浮出了水面;燕子借着轻风,身子倾斜着飞行。一写水中,一写岸上,作者善于缘情体物,把鱼儿、燕子在微风细雨中活动的景象捕捉住,写得天然工巧,不见刻削痕迹。叶梦得在《石林诗话》里说:“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
唐代诗人 杜甫 《水槛遣兴二首》唐·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融:指冻土融化。这两句大意是:天暖泥融,燕于忙于衔混作巢,飞来飞去;春温沙暖,鸳鸯贪睡,卧于沙中迟迟不起。这首绝句的前两句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四句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样景物,构成一幅幅画面,不仅显出蓬勃的春意,诗人愉快之情也从中自见。仇兆鳌评日:“摹写春景极其工秀,而语出浑成,妙入化工矣。”这种四句四景,彼此并列,中间虽以春意贯穿,却没有呼应关系的诗,只靠这些景物的组合、安排,构成一种境界,是古代绝句中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描写春景、春意可作惜鉴。
唐代诗人 杜甫 《绝句二首》宋·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栊:窗格,也叫窗棂。这两句大意是:窗棂上帘子低垂,窗户外细雨蒙蒙,一双可爱的燕子,冒着细雨回到家中。原词是作者歌咏颍州西湖暮春景色的。此时,春风春雨,落花狼藉,飞絮蒙蒙,游人已经散去,笙歌之声也已不闻。此情此景,使作者“始觉春空”,心中浮起了一种寂寞、怅惘的感情。正在这时,他看到一双燕子冒着细雨比翼归来,顿时产生了一种亲切、温暖之感,心中的惆怅也一扫而空。结尾这两句的感情色彩,须要仔细体味。在古代诗词中,燕子与人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晏殊有“似曾相识燕归来”之句,欧阳修有“双燕归来细雨中”之咏。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还常以“燕归来”比喻久别的亲人翩然而至,反映了一种温暖、亲切、愉悦的感情。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采桑子》宋·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春杜。社,是古代祭祀土神的仪式,于春、秋二季举行,立春后举行的称春社,立秋后举行的称秋社。这两句大意是:燕子从南方归来时正值新春社日,梨花落尽之后就到了清明。这两句既是写景,又点明了节令的迅速转换,春光的迅速衰残,构思很新颖。可供引用描写清明前后燕子起舞,梨花飘飞的景色。
北宋词人 晏殊 《破阵子》宋·史达祖《双双燕》[过春社了]。拂:掠过,擦过。这两句大意是:燕子轻快地飞来飞去,翅膀掠过花梢,翠色的双尾分开了鲜红的花影。这两句歌咏燕子轻飞时的美妙姿态,为了突出紫褐色的燕子,词人用红花来衬托。可用于描写飞燕。
南宋词人 史达祖 《双双燕》宋·李好古《谒金门》[花过雨]。无觅处:无处寻觅,寻找不到。这两句大意是:燕子归来时万分忧愁,停止了啁啾歌唱,原来它们飞来飞去,再也找不到昔年的旧巢了。作者李好古是南宋末年人,创作这首词时,正值蒙古灭掉了金和西夏后大举南下,全力攻宋,南宋王朝岌岌可危,面临覆亡。这两句以燕子旧巢难觅的愁苦,来隐喻自己国土沦亡,无家可归的悲哀,表达了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可用于描写春燕,也可用以表现时过境迁,旧梦难于重温的痛苦感情。
南宋词人 李好古 《谒金门》唐·郑谷《燕》。梅雨:梅黄季节下的雨。杏梁:文杏所制的屋梁,泛指华丽的屋宇。这两句大意是:(燕子)伴随着梅雨低低地飞过绿色的河岸,随意地飞入红楼寻找可以筑巢的杏梁。燕子爱掠水飞行,又喜欢择屋梁筑巢栖居,“低飞”、“乱入”二句是抓住燕子这一习性特征,描摹出暮春初厦时节燕子飞舞的情态。作者观察细致,体物入微,值得学习。
唐代诗人 郑谷 《燕》唐·戴叔伦《苏溪亭》。春事:指春光。汀(tīng听):水中或水边的平地。这两句大意是:燕子尚未回到旧巢而春光已经衰残,水岸边一片烟雨迷蒙,杏花仿佛难胜料峭春寒。原诗为“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描绘的是暮春之景,抒发的是怨别之情。句中以“燕子不归”隐喻游子未返,以“春事晚”暗指红颜将老;又以“一汀烟雨杏花寒”借喻倚阑人被痛苦的相思折磨得容颜憔悴,显得凄楚可怜。今天,我们可以不管诗的原义而只借用这两句描写晚春景色,或表达春意阑珊时的惆怅之情。
唐代诗人 戴叔伦 《苏溪亭》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两句大意是:有几处早来的黄莺在争栖向阳的暖树?哪一家对季节敏感的新燕正忙着衔泥筑巢?这是写早春景色的名句。因为是早春,所以莺曰“早莺”,燕曰“新燕”。黄莺还未全都飞出巢来,故曰“几处”而非处处,燕子也未全都归来,故曰“谁家”而非家家。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写出季节更换时莺歌燕舞的西胡春景,且情寓景中,在描绘自然之美中透露出喜悦之情。两句遣词用字、选景采物都紧扣早春的“早”字,写出了节候的特征,而不是泛泛的咏春之作,个中妙处,需仔细体味。
唐代诗人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宋·张震《鹧鸪天》[横素桥边]。:追逐。这两句大意是:衔泥筑巢的春燕,迎着满天风絮飞翔;水中争食的鱼儿,追着一池浪花嬉蝣。写天上,一写水中;一写燕飞,一写鱼跃。空中柳絮漫天,水中浪花飞溅,字字充满了动感和生机。可用以描写暮春景色。
宋代学者 张震 《鹧鸪天》宋·文天祥《金陵驿二首》其一。这两句大意是:满地芦花依依惜别,跟着我一起憔悴衰老;旧家燕子失击了主人,今后将依傍着谁翻飞?这是文天祥被俘北行途中经过金陵(今南京)时所作的诗。金陵是六朝故都,南宋初年高宗也在这里建过行宫,当年极为繁华。如今经过一场浩劫,只见衰草残阳,满目凄凉。文天祥心知此去必死无疑,带着最后告别的心情写了这首诗。在这里,作者赋予芦花和燕子以人的情感。这里的托物比兴手法已经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生动地表现了一个亡国孤臣的悲踪心境。写衰老无依的心境时可以化用。
南宋民族英雄 文天祥 《金陵驿二首》宋·王琪《望江南》[江南燕]。烟径:弥漫着淡淡轻烟的小径。这两句大意是:燕子穿过飘着轻烟的小径,掠过花丛高飞远去;天刚破晓,又在窗前不停地啁瞅呢喃,惊醒了屋中人的好梦。这两句写春燕轻飞远举和叽喳而语的动作和声音,十分生动有趣,可谓绘形绘声。
宋代词人 王琪 《望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