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名言 > 虚心的名言

虚心名言

1.从善如流。

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从:跟随。善:正确的。如流:如顺流而下,比喻快。本句大意是:听从正确的意见象流水一样快。这句已成习见的成语,在生活中使用率高,比喻能很快地接受别人好的意见,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成公八年》
2.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诗经·板》。先民:古代的圣贤。询:询问,请教。刍荛(chúráo除饶):割草打柴的人。这两句大意是,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古代圣贤尚且需要向被视为下贱的割草的、打柴的人去请教,一般的凡夫俗子则更不在话下。“询于刍荛”可用于表示广泛地听取意见,虚心求教,连草野鄙陋的人的意见也不放过。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诗经·板》
3.不能则学,不知则问。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六。这两句大意是:不会就要虚心学习,不懂就要不耻下问。此条以极为质朴的语言阐述治学的道理,通俗易懂,十分上口。不会就是不会,不会就向书本学习,向别人请教,这不仅不是丢人,而且恰恰说明你真正掌握了求知之道。正因为~近于口语,说理明白,特别易于接受,因而流传既久且广,有很强的生命力。

西汉学者 韩婴 《韩诗外传》
4.虚心下问,集思广益。教育家 陶行知
5.峻节可临戎,虚心宜待士。

唐·刘禹锡《令狐相公见示赠竹二十韵,仍命继和》。峻节:端直的竹节,比喻高尚的节操。临戎:与敌人对阵。虚心:中空的竹心,比喻高士的虚怀。这两句大意是:那端直的竹节象征着与敌人对阵时的坚贞节操,那中空的竹心恰如礼贤下士的谦虚襟怀。将竹和高人的品格、情操作比,写出了竹子的精神。角度新颖,立意不凡。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令狐相公见示赠竹二十韵,仍命继和》
6.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唐·张九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这两句大意是:青竹节节,好似人的高风亮节,人人看重;竹竿中空,好似人的虚心谦让,世人皆知。诗人已将竹子完全人格化,在诗人笔下,竹节是人的气节的象征,竹竿是人们谦逊的象征,而“高节”、“虚心”也正是竹的特征。可以此二句写竹,也可借以歌颂有气节、知谦虚的人。

唐代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张九龄 《和黄门卢侍御咏竹》
7.但言虚心,不若先言立志。明末清初文人 陈确
8.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9.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

宋·刘兼《新竹》。自是:自当,理当。子猷(yóu由):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之子,东晋名士。尔:你。这两句大意是:王子猷自当偏爱你,因为你挺立于霜雪之中,胸怀虚心,怀抱高节。王子猷偏爱竹,每寄居空宅,便令种竹,常说:“何可一日无此君!”王子猷爱竹,是因为在他眼里竹子有君子之风。诗人在这里说,王子猷爱竹是因为竹有“虚心高节”。人有谦逊的品格称“虚心”,有高尚的节操称“高节”,而“虚心高节”又与竹的自然特征巧妙吻合。诗句比拟手法用得很巧,可用来咏竹。

宋代诗人 刘兼 《新竹》
10.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反听:听之于耳,虑之于心。内视:反省。自胜指谦虚克己。这几句大意是:能听之于耳,虑之于心叫作聪明;能自我反省,叫作明智;能谦虚克己,叫作强者。此三句以简洁的语言,说明了人对自我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能够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为最低的层次;听到不同的意见,在内心进行反省考虑,为较高的层次;听到不同的意见,能自我反省,战胜自我,方为最高层次。只有听进别人的意见,才能自省内视;只有目省内视才能发现自己的短处,战胜自我。故能否听进不同意见,实为能否成为强者之根本。那种故步自封,夜郎自大,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的人,实乃蠢才也。可用以劝勉青年人要虚心自省,敢于听取旁人的意见。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商君列传》
11.虚心接人,则于人无杵;自满者反是。明代官员、理学家 薛宣
12.生活最大的危险就是一个空虚的心灵。 葛劳德
13.人们要发展自己首先要虚心向别人请教。日本小说家 剧作家 武者小路实笃
14.学苍竹到老虚心留劲节,敬苍松久经风雨不知寒。
15.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收藏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 关于爱人的名言

下一篇: 关于环境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