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温庭筠《菩萨蛮》[杏花含露]。含露:带着露珠。团:指盛开的花朵一簇簇挂满枝头,看上去好像一团团的花球。本句大意是:枝上盛开的杏花带着朝露,就像一团团洁白芳香的雪球。杏花沾露,自然特别鲜润、洁净,用“香雪”来比喻,尤其显得素净高雅。而一个“含”字,生动地描摹出杏花娇艳欲滴之色;一个“团”字,准确地刻画出杏花缤纷繁盛之状。寥寥七字,写尽了杏花盛开时的色、香、形,使其丰神秀韵,跃然纸上。可用于赞叹、描写杏花花繁枝茂,也可用于表现早春胜景。
唐代诗人 温庭筠 《菩萨蛮》唐·温庭筠《菩萨蛮》[南园满地]。却:反,还。这两句大意是:雨后天晴,夕阳斜照,红杏枝头虽已零落衰败,但清香如故。原词上片写雨后的春景,~两句一扫伤春悲秋的消极、感伤情绪,写出红杏尽管零落,但仍把它特有的清香留给人间。可用以形容雨后暮春景色,或取其引申义,赞颂受到政治迫害而仍保持气节的正直、坚贞的人。
唐代诗人 温庭筠 《菩萨蛮》宋·王安石《杏花》。嫣:美好的笑容。景阳妃:指南朝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孔贵嫔。当隋军灭陈,她们和后主藏匿在景阳宫井中,此井后人称为“胭脂井”。这两句大意是杏花倒影在水中,宛如含笑凝睇的美女,绰约多姿。楚楚动人。此诗写的是水边的杏花。诗人不从杏花本身写,而从花的倒影着笔,且诗中不见一花字、水字,而杏花的风姿神韵已从灵空而形象的比喻中显现出来,给人以清莹、缥缈的美感。别致的构思,新颖的比喻,典故的巧用,对写作都有借鉴价值。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杏花》宋·苏轼《三月二十日多叶杏盛开》。芳心:比喻杏花美好的形态。天质:天生丽质。清华:清新华丽。这两句大意是:杏花娇艳绝伦的姿容是谁剪裁雕刻出来的呢?她的天生丽质原本就是清俊华美的。这两句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极言杏花美艳清丽的姿态,强调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出美好的事物。可用于形容杏花,也可泛言百花美丽可爱。
北宋文学家 苏轼 《三月二十日多叶杏盛开》宋·寇准《江南春》。这两句大意是:孤村遥远,芳草萋萋,落日冉冉,杏花纷飞。寇准此诗借春景表现“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的思妇情怀,凄楚愁怨,哀婉动人。此两句从形式上看似单纯与景状物,然而孤村、芳草、斜日、落花都有某种感情的寄托,从直觉上给人以孤独哀伤的印象。这种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可资借鉴。
北宋政治家﹑诗人 寇准 《江南春》唐·温庭筠《杏花》。初绽:刚刚破蕊绽放。雪花:白花。这两句大意是:杏花初绽时颜色艳红,等到繁花盛开后就变得如同雪花一般洁白;重重叠叠的花枝,高高低低地布满了小小的院落。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小园杏花盛开时生机盎然,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而且写出了杏花由初开到盛放时颜色的变化,足见诗人观察的细致,描绘的准确。可用于表现盛春蓬勃喧闹的景象,也可用于描写杏花。
唐代诗人 温庭筠 《杏花》唐·杜牧《清明》。这两句大意是:请问附近哪儿有酒家?牧童指向远远地隐约在杏花丛中的村庄。这是杜牧《清明》绝句的后两句。前两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人在清明雨中赶路,为了歇脚、避雨、驱寒、消愁,他急于寻个酒店,小酌数杯,便向路旁的牧童问路。那个身披蓑衣,横骑牛背的牧童,悠然自得地以手作答。顺着牧童手指望去,蒙蒙细雨中,依稀可见一片白色酒帘在红杏枝头飘动。这是一幅优美的图画,绘出了静谧中充满动意,明丽中带着朦胧的村野景色,诗情画意,余韵邈然。由于前句以问起兴,后句的诗意显得更为浓郁。这种笔法,可资借鉴。
唐代诗人 杜牧 《清明》唐·戴叔伦《苏溪亭》。春事:指春光。汀(tīng听):水中或水边的平地。这两句大意是:燕子尚未回到旧巢而春光已经衰残,水岸边一片烟雨迷蒙,杏花仿佛难胜料峭春寒。原诗为“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描绘的是暮春之景,抒发的是怨别之情。句中以“燕子不归”隐喻游子未返,以“春事晚”暗指红颜将老;又以“一汀烟雨杏花寒”借喻倚阑人被痛苦的相思折磨得容颜憔悴,显得凄楚可怜。今天,我们可以不管诗的原义而只借用这两句描写晚春景色,或表达春意阑珊时的惆怅之情。
唐代诗人 戴叔伦 《苏溪亭》宋·张良臣《偶题》。这两句大意是:尽管主人紧锁大门,但大好的春光是锁不住的。在那粉红的围墙上,杏花的枝梢已经斜斜地展露出来了。诗句简洁、明快,但含意深远。一个“藏”字,表明主人有意闭门谢客,不愿叫人欣赏其满园春色;而“斜露”二字,又将不可掩抑的春色和盘托出。可用以描写生机勃勃的春光,或用以描写人才压制不住,终当脱颖而出。
宋朝诗人 张良臣 《偶题》宋·杨万里《郡圃杏花》。怜:爱。半吐:半开。这两句大意是:杏花将开未开之时,那红里透白的颜色和形状最惹人喜爱。杏花蓓蕾初绽时是浅红色,盛开之后渐渐变成粉白。诗人抓住这个特点,既写出了杏花含苞吐蕊时“欲白仍红”的娇艳之色和“微开半吐”的美丽之态,也道出了自己由衷的喜爱欣赏之情。这两句可用于形容、描写待放的杏花,诗人细致的观察力和用浅近通俗的语言加以表现的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
南宋诗人 杨万里 《郡圃杏花》宋·苏轼《月夜与客饮杏花下》。人: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这两句大意是:暮春季节,杏花纷谢,散乱地飞入帘中,明月从窗户洒入,像是在寻访有闲情逸致而尚未入眠的人。春天月夜杏花飘飞的撩人景色,意境幽美;以拟人手法写明月之多情,也别有意趣。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宋·苏轼《月夜与客饮杏花下》。(qiān牵)衣:把衣服提起来。炯(jiǒng迥):明亮。涵:含容,这里有飘浮的意思。青蘋:一种水草。这两句大意是:提起衣裳踏着月下的花影走,地上的月光明净如水,花影好似浮在水面上的青蘋。诗句把月光下的花影写活了,读后使人如临其境,心旷神怡,可与作者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并读。没有生活体验、细致观察和意到笔随的高度文学修养,写不出这等咏月至文。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宋·释志南《绝句》。杏花雨:指清明前后杏花开放时的春雨。杨柳风:指杨柳枝条刚刚发青时的春风。这两句大意是:杏花开放时的春雨非常细微,沾在衣服上仅能带来湿气;柳枝泛青时的春风非常轻柔,吹到人脸上一点也不觉得寒凉。这两句可直接用于描写春天风和雨细的景况,还可以借以比喻亲切、温和的态度、语气等。
南宋诗人 释志南 《绝句》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深巷:狭长的街巷。这两句大意是:在小楼上听着春雨一夜不停地滴嗒作响,想到明天清晨小巷深处定会有人叫卖杏花。春雨是春天的使者,杏花是春天开得最早的花种。春雨的滴响,宣告着春天的来临;春天的来临,首先会催开枝头的杏花。因而诗人从夜间的春雨声,联想起清晨探巷中叫卖杏花的声音。这两句联想自然,韵昧隽永,是历代传诵的名句。可用于表现初春时分人们的渴盼和兴奋。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临安春雨初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