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刘湾《出塞曲》。征人:士兵。这两句大意是:战场上战死的是上兵,庆功会上立功的则是将军们。这两句一针见血,揭露深刻。这是士兵们愤怨的心声,是对军中不公正现象的直言不讳的谴责。
唐代诗人 刘湾 《出塞曲》唐·王翰《凉州词》.这两句大意是:纵使醉倒在沙场上也请诸位不要见笑,古往今来参加边关征战的人有几个能平安归家呢?原诗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写边防将士端着盛满葡萄美酒的白玉杯,在激昂热烈的军乐声中互相劝酒的情形。边地荒凉艰苦的自然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战生活,使得边关将士难得有一次欢宴的机会。偶然遇到一次,当然兴奋得不顾一切,开怀痛饮.以致一醉方休了.这首诗具有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气息,尤其这两句,前一句表现出将士们豪放、开朗、兴奋、乐观的感情,后一句表现出他们视死如归的无畏气概,漾溢着激昂慷慨,热烈奔放的情绪。可用于表现边防战士以身许国,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宽阔胸怀。
唐代诗人 王翰 《凉州词》唐·李颀《古意》。出塞:指出塞曲,边疆的乐调。这两句大意是:(辽东小妇)忽然吹起芜笛,传出哀怨悲凉的声音,勾起征人思乡之情,使我三军将士顿时泪落如雨。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能吹奏出边疆的乐曲,而“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用羌笛之乐器,吹奏“出塞”之乐调,自然更能触动边疆战士的离情。所以此声一出,不是一人而是“三军”落泪,非但落泪,而且落得“如雨”一样多。诗人用进层、夸张的手法,突出地描写了边疆战士戍怨之深。
唐代诗人 李颀 《古意》唐·李颀《古从军行》。行人:指出征战士。习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指哀怨的琵琶曲调,原为汉代乌孙公主(刘细君)远嫁时所弹,故称。这两句大意是:在风沙弥漫的黑夜里,传来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这两句通过征途环境气氛的描写,如边塞黑夜,风沙弥漫,习斗、琵琶等表现了征戍生活的悲苦和凄凉。诗句中的“刁斗”、“琵琶”双声连用,不仅增强了诗的音节美,也起到了运用音节加强表情达意的作用。
唐代诗人 李颀 《古从军行》唐·李白《北风行》。捧土塞河:《后汉书·朱浮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裁:止,减。这两句大意是:滔滔的黄河之水还可捧土阻塞,未亡人的愁怨却如怒号的北风、弥漫的雨雪难以停止。这首诗写一位阵亡战士的妻子怀念丈夫的痛苦心情。~两句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把思妇的感情集中化、典型化,它不只是思妇的激愤呼声,也是诗人愤怒感情的外化。尽管“黄河捧土尚可塞”的夸张并不符合生活的逻辑,由于感情是真切的,在本质上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就变得真实而可以理解,加强了艺术氛围的渲染,深化了诗的主题。
唐代诗人 李白 《北风行》唐·高适《燕歌行》。这两句大意是:士兵们在战场上全力拼杀,死生参半,而将军们却在远离阵地的帐幕中寻欢作乐,纵情于声色歌舞。这两句用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揭示了当时军中的苦乐悬殊和将、士之间的尖锐矛盾,流露出作者对士兵的深切同情和对将官的强烈不满,深化了诗的主题。这两句知名度高,常被引用来表现唐代军队的腐败和军中苦乐不均的生活。
唐代边塞诗人 高适 《燕歌行》清·李重华《书周遇吉传》。旋踵(zhǒng肿):转过脚跟,此处为返回之意。这两句大意是:辞家而去的战士就没有想活着回来,以身报国的将军早就准备着献身。两句写将士们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的报国精神。表现今日反击侵略,保家卫国的将士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可引此名句。
清代文人 李重华 《书周遇吉传》《诗经·采薇》。依依:形容柳枝轻轻摆动的样子。思:语助词,没有实义。雨:用如动词,“雨雪”即下雪。霏霏(fēi飞):形容雪下得很大的样子。这几句大意是:当初我出去的时候,正是扬柳迎风飘摇的初春;现在我回来的时候.恰值大雪纷飞的隆冬。这几句在原诗中是征夫叙述他当年离家从军、如今罢战归来所见到的不同景色的,不仅点出了初春和严冬的季节特点,巧妙地暗示了征夫出发和归来的时间,而且也委婉地抒写了征夫抚今追昔、不堪回首的心情。本句可引用描写离开和回到某一地点的不同时间和心理感受,也可只引用“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描绘春、冬的节令特点,还可学习这种以物侯特征来暗示不同季节的艺术表现手法。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诗经·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