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名言 > 床的名言

床名言

1.秋蛩永夜绕床鸣。

宋·杜安世《浪淘沙》[后约无凭]。蛩:蟋蟀。永夜:长夜。本句大意是:秋天的蟋蟀,在漫漫长夜里一直绕床而鸣。蟋蟀的鸣声纤细、单调而反复不止。入秋之后,夜越来越凉,蟋蟀也由户外移至室内,鸣声不止,扰人睡眠。这里的蟋蟀更是“永夜”“绕床’而鸣,则床上的主人展转反侧,永夜无眠可知。诗句不写人而人自见,这种托物见情的写作方法,可资借鉴。

宋代文人 杜安世 《浪淘沙》
2.梦中相聚笑,觉见半床月。

唐·李贺《秋凉诗寄正字十二兄》。这两句大意是:睡梦中与十二兄相聚笑语,梦醒后只看见半床月色。从梦中兄弟相聚的欢乐,写到梦后不见兄长的惆怅,魂牵梦萦的手足深情跃然纸上。

唐朝诗人 李贺 《秋凉诗寄正字十二兄》
3.谁知对床语,胜读十年书。

宋·张孝祥《钦夫、子明、定叟夜活舟中……明日赋诗以别》。这两句大意是:与好友对床夜话,朋友的博学宏论,使我受益匪浅,胜过读十年书。这是诗人与好友作别时写的诗。友人们学问高深,议论非凡,聆听友人的高论大有收益。~两句是对友人的赞誉之词,从中日暗含着对此次离别的惋惜。现在常说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从这两句演化出来的。此话使用率很高,常用于对朋友学识渊博,议论精辟的高度赞赏。

南宋词人,书法家 张孝祥 《钦夫、子明、定叟夜活舟中……明日赋诗以别》
4.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明·于谦《荒村》。这两句大意是:壁破墙穿,寒风四透,梁倒屋漏,月如堕床。这两句写居住在荒村的贫苦农民的情景。本来是房屋破烂不堪,挡不住寒风,诗人却说“风生屋”;本来是屋粱倒坍,房顶露天,诗人却说“月堕床”。这样写,不仅把普普通通的事物形象化,而且把“风”和“月”写成主动者,平添了情趣,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于谦 《荒村》
5.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罗床帏:绮罗制的床帐,轻薄透光。这两句大意是:月光多么洁白多么明亮,照在我孤眠独宿的罗帐上。这是一首游子思归之作。诗的前四句是:“~。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表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绪。见月而思人,思人而忧愁,忧愁而不寐,不寐而起床,既起而徘徊。语意明白,情景如画,把“游子思归”这种非常抽象的情绪作了极其细致具体的刻画。这种描写,对后代的咏月诗影响很大,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都受此诗的启迪。可引用以表现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6.嫁妆越多,床上的荆棘也就越多。威尔士诗人,牧师 乔·赫伯特
7.象床宝帐无言语,儿此谯周是老臣。

唐·温庭筠《经五丈原》。象床宝帐:祠庙中种龛里的陈设,这里指供在庙中的诸葛亮神象。谯周:蜀汉的大臣,在他怂恿下,蜀后主降魏。这两句大意是:供在祠庙中的诸葛亮已无话可说,从此卑劣的谯周成为后主宠信的老臣了。这是诗人路过五丈原时因怀念诸葛亮而作的。诗人认为,诸葛亮一死。蜀汉国势便江河日下,可供奉在祠庙中的诸葛亮像已无计可施,无言可说了。“老臣”两字,本是杜甫对诸葛亮的称誉:“两朝开济老臣心”(见《蜀相》),是对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刨蜀汉,辅佐后主巩固政权的概括,而谯周是十卑劣小人,在他怂恿下,后主降魏。诗人暗将谯周误国降魏和诸葛亮匡世扶主作对比,尤其是在谯周名字前面冠以称誉诸葛亮的“老臣”二字,收刊了比痛骂更强烈的艺术敢果。无怪沈德潜说此句“诮之比于痛骂”(《唐诗别裁》)。这种运用反语的写作手法可资借鉴。

唐代诗人 温庭筠 《经五丈原》
8.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唐·李商隐《端居》。敌:对抗。素秋:清冷的秋天。这两句大意是:盼望妻子远书不至,寻觅归梦慰藉不成,两者皆悠悠;只有客子独寝的空床,默默相对寂寥清冷的素秋。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时思念妻子之作。作者白天盼“远书”,晚上寻“归梦”,刻骨相思,溢于言表。可是远书不至,归梦难成,秋景萧瑟,秋意凄寒。而和这“冷落清秋节”相抗衡的,只有一张“空床”。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唐代诗人 李商隐 《端居》
9.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

唐·李白《春怨》。这两句大意是:残月低低地潜入室内,窥见了已经烧尽的蜡烛;落花悄悄地飞入户内,嘲笑那空空的床铺。“落月低轩”知天已将晓,而“烛尽”则知其彻夜长明。室内对烛者,必是长夜不眠人。此时惟有空中明月“低绮户,照无眠”,“窥”视着烛前痴坐的人。“飞花入户”知春色已喜,同时也象征着青春消逝,红颜难驻。“床空”知远人未归,也正是人不眠的原因。飞花飘入户来,仿佛有意对“床空”发出嘲笑,这位“不遗之客”的到来,更撩乱未眠人的愁绪。诗句通过景物及环境气氛的描写表现春闺思妇的愁怨,尽管在这两句诗中思妇的形象并未直接出现。

唐代诗人 李白 《春怨》
10.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宋·朱淑真《秋夜》。这两句大意是:床上铺满清凉的梧桐影子,仰头一看,原来是明月在梧桐树的缝隙中照射着。写明月挂琉桐,从床上的树影写起,写法别致,生动有趣。

宋代女诗人 朱淑真 《秋夜》
11.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宋·曾几《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这两句大意是:我不为床床被子都被雨水漏湿而发愁,只为条条小溪都是水流深深而高兴。诗句抒写了作者因久旱得甘霖而产生的喜悦心情,表现了一种不以个人得失为念,而以民生甘苦为重的博大胸怀。这一联用的是以两句诗说一件事的流水对,“不愁”“且喜”,正反见意;“床床”“岸岸”,对仗妥贴;流畅的笔调正好表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南宋诗人 曾几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雨有作》
12.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宋·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逆胡:指金侵略者。铿(kēng坑):象声词,形容响亮的声音。这两句大意是,叛逆的金人未消灭,破碎的国土未恢复,我的内心就不能平静,连我床头的宝剑也链然作响,似与我有同感而发出了不平之鸣。“逆胡未灭”是涛人“心未平”的根源,也是他一生的悲愤所在,直至他临终时还以“不见九州同”为悲恨。而“孤剑床头铿有声”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诗人悲痛、愤恨的内心感情外化出来,连孤剑都发出不平之声,似乎急欲血刃杀敌,为国立功,何况时刻不忘抗金报国的诗人呢?这一有力的衬托,更表现出诗人的激愤与沉痛,感人至深,这两句现在仍可以用以表现抗敌卫国的雄心。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13.桐落井床多槁叶,菊残衫袂尚余香。

宋·陆游《初冬》。井床:井上的木栏。衫袂(mèi妹):衣袖。这两句大意是:井栏边积满了桐树的落叶,菊花虽已凋残枯萎,但人的衣袖间还留着黄花的余香。桐落菊残,都是深秋初冬的物候特征,可引以写初冬景色。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初冬》
14.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

见唐·白居易《闻虫》。这两句大意是:只怕愁人暂时睡得安稳,于是故意作对,一声声渐渐靠近卧床之前。这首诗写秋虫的鸣声撩人愁绪。全诗是:“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诗的题材并不新,但写法很新颖。作者笔下的秋虫好像故意与愁人作对,本来愁人在这阴雨连绵的秋夜就辗转难眠,那躲在暗处的秋虫还唯恐他暂时入睡,唧唧之声越叫越近,一直叫到他的床前。作者赋予秋虫以人的感情,使作品别具情趣。由此可见,老的题材也可以写出新意,关键是要找到一个新的角度。

唐代诗人 白居易 《闻虫》
15.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见宋·贺铸《鹧鸽天》[重过阊门]。挑灯:挑起油灯的灯心,使灯光加亮。这两句大意是:躺在空床上愁听南窗外的雨声嘀嗒作响,还有谁再来为我连夜挑灯缝补衣裳!这两句写得回肠荡气,催人泪下。由于贺铸生活清贫,亡妻生前经常在灯下缝缝补补,甚至大伏天就给丈夫缝补寒衣(见《问内》诗)。当时,作者夜晚有勤劳贤惠的妻子做伴,生活里充满了温情。如今,风雨凄凄,一灯如豆,卧室里永远失去了妻子的身影。作者在空床上卧听凄切的雨声,哀思萦回,久久不能入眠。此时,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又重现脑际,但这种情景在生活中再也不可能出现了。他忍不住潸然泪下,在心灵里呼唤着“谁复挑灯夜补衣?”随着这一结句,贺夫人勤劳淳朴的形象,作者哀痛欲绝的心声,一齐展露在读者面前。用朴素无华的语言叙写这一生活细节,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北宋词人 贺铸 《鹧鸽天》

收藏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 关于罪的名言

下一篇: 关于节约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