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孙子兵法经典语录

孙子兵法经典语录

21.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地形篇》。天:天气变化。地:地理形势。这几句大意是:在战争中,能准确地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就能取胜而不会有危险。若能进一步掌握天气变化和地理形势,胜利就不可穷尽,就完全有把握取胜。了解敌我情况,就作到了“知人”;了解天气、地理情况,就作到了“知天”、“知地”。作到了“三知”,就掌握了天时、地利和人情,依据这几方面的情况制订作战计划,就有把握取得战争的胜利。

22.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

见《孙子兵法·行军篇》。恃:依靠。险:地势险要。欲:引逗。这几句大意是:敌人离得很近却保持沉默,这是依仗其地势险要;敌人离得很远却张牙舞爪地挑战,是想要引诱对方前进。此四句是对敌我双方的心理分析:敌人逼近而安静,是依靠他所占据的有利地形,因而我们必须小心,耐心,使敌人的有利地形发挥不了作用;敌人相隔甚远却主动挑战,是想引诱我们冒进,因而我们切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孤军深入。这几句启发我们要懂得军事心理学,要善于分析敌人的表现和军事迹象,采取相应的军事对策。

23.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见《孙子兵法·虚实篇》。势:方式,模式。神:超乎常人的本领。这两句大意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孙子认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不能拘泥于某种作战的形式,正像水本无固定的形态一样,放在圆容器中它就是圆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能够根据敌人数量的多少,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指挥员素质如何,军需供应怎样而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才能夺取胜利。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24.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计篇》。兵:用兵,战争。察:慎重考虑。这几句大意是: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到多少人生死和国家存亡的大问题,不能不慎重对待。孙武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军事家,所著兵法十三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这几句概述了孙子对战争的态度。《左传》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成公十三年),孙子不仅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而且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多少人的生死的大问题,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问题,因而必须慎重对待,不可轻易发动战争,也不可对战争掉以轻心。可以此二句对战争的态度。

25.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九地篇》。兵之情:用兵的情势。不虞:意料不到。不戒:没有戒备的地方。这几句大意是:用兵的情势就是要迅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动手,走敌人意料不到的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兵贵神速”(陈寿《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打仗就是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他个措手不及。要在敌人的长处未发挥出来时,迅速、勇猛地冲上前去,以我所长攻敌所短,把敌人全部消灭之。兵贵神速的原则,也可借用于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说明行动迅速,不失机遇的重要性。

26.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谋攻》。这几句大意是:自战百胜固然好,但不是好中之好;不经过战争而使敌人屈服,才称得上好中之好。这段话反映了孙武战争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孙武认为,战争的目的在于“能自保而全胜”,百战百胜实难作到,即使全胜了,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己方也要受到很大损失,若运用谋略和外交手段取得胜利,即“不战而屈人之兵”才算上策。所以他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即两国相争,最高的是斗谋略而使对方屈服,其次是通过外交斗争面取胜,再次是交战而取胜,最下者为攻城取胜。孙子的这一战略思想,很值得学习。

27.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地形篇》。这几句大意是:对待士卒像婴儿,士卒就可以和他一起去跳急流深谷;对待士卒像爱子,士卒就可以和他一起去战场赴死。“用兵之道,抚士贵诚”(见《资治通鉴·唐纪》)。只有真正关心爱抚士卒,才能使之与自己赴汤蹈火。常言说“打虎全凭亲兄弟,上阵还靠父子兵”,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此几句说明将帅关心士卒部下,他们就会在沙场上奋力死战。能否做到爱兵如子,可作为择将的标准之一。

28.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火攻篇》。兴师:发动战争。愠(yun韵):含怒,怨恨。致:求得。这几句大意是: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就发动战争,将帅币可因一时气忿而出阵求战。对国家有利才能出兵,不利就应停止行动。《孙子兵法·军争篇》说:“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应此君主、将帅都不能意气用事,应以国事为重,应以大局为重。意气用事往往是以感情代替理智,考虑不当,计划不周,其结果必败无疑。君主的一个错误决定会丧失江山,将帅的一个错误命令会导致全军覆没;气可以悄,忿可以平,但国亡不能复存,人死不能复生,因而作将领、作君主的,切不可轻举妄动。这几句说明君主和将领都应冷静地处理国务和军机大事。

29.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谋攻篇》。彼:敌军情况。己:我军情况。殆:危险,引申为失败。这两句大意是:既了解敌人的长处和短处,又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能百战百胜,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一条闻名中外的战争原则。它科学地阐述了临战时必须了解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有把握便打,没有把握不打,根据敌情的变化,采取最合适的方式、最恰当的时机去攻击敌人。因此,自然每战必胜。它表现了孙武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这一原则还远远超出战争范围,适用于其他一切工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了解主、客观两方面的情况,忌带主观片面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能把事情办好。

30.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计篇》。诡:欺诈。道:学问,理论。示之:做给他看。这几句大意是:战争是一种用假象来欺骗和迷惑对方的学问。所以,本来自己强大,却要伪装成弱小;本来具有战斗力,却要伪装成不堪一击;本来已逼近敌人,却要伪装成相距甚远;本来要向远处,却伪装成要向近处。(总之,处处要使敌人产生错觉)。常言道:“兵不厌诈”。战阵之间,必须施以伪装,使敌人产生错觉,作出错误判断,然后趁机对敌方进行袭击。定可获胜。由这几句派生出来的声东击西、指南打北等战术,都是以假象迷惑敌人,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31.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虚实篇》。策:筹算,分析。作:指激动敌人。形:侦察。角:较量。这几句大意是:要筹划一下计谋,分析得失利害;激动一下敌军,来了解敌人的行动规律;侦察一下地形,了解哪里有利哪里不利,进行一下小战,了解敌人哪方面有优势哪方面是劣势。这几句是讲对敌的策略。作者认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因此要多筹划,要了解敌人的行动规律,了解敌人所处的地理形势,了解敌人的长处短处。为此可以有意地激怒敌人,可以实地考查,甚至可以火力侦察。这几句所说的用兵策略,值得借鉴。

32.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谋攻篇》。这几句大意是:用兵的原则,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有与敌相等的兵力要设法击败敌人,兵力比敌人少就要退却,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决战。用兵的基本法则是根据敌我强弱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针。在我强敌弱的情况下,应集中优势兵力,包围、进攻、消灭敌人;在敌我力量接近时,应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果断地攻击敌人,将敌人击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则回避与敌交手,能走便走,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否则,或者会坐失良机,或者会冒险交战,导致战争失败。作为兵战的原则,~几句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 关于水的名言

下一篇: 海子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