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句: 德是烧身硝焰,色为割肉钢刀。
下一句: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战国·商鞅《商君书·更法》。疑:游移,摇摆不定。这两句大意是:行动迟疑不决,作事犹豫不定,就不会获得成功。办事必须果断。情况一明,就立即决策·决策一定,就立即行动;动则雷厉风行,一鼓作气,直至成功;若迟疑不决,犹豫不定,反反复复,就会贻误时机,导致失败。这两句多用于告诫人们办事要果断干脆。
《商君书·更法》>战国·商鞅《商君书·赏刑》。这两句大意是:所谓统一刑罚,就是量刑不论人们的等级,商鞅在《赏刑》一文中提出了三个政治主张,即壹赏、壹刑、壹教。商鞅说:所谓统一刑罚,就是刑罚不分人的等级,自卿相将军到大夫平民,有不服从国君命令、违犯国家禁令,破坏国家制度者,就判处死刑,决不赦免。以前立过功劳,以后办了坏事,不因此而减轻刑罚,以前有过善行,以后有了罪过的,不因此而破坏法律。忠臣孝子有了过失,也必须按照罪的大小来判刑。商鞅提出的“刑无等级”的主张,显然是对“刑不上大夫”的大胆挑战,有其进步意义。但在商鞅所处的时代,是无法实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今天,实现“刑无等级”有了现实的可能,但还必须彻底消除“刑不上大夫”或“重刑不上大夫”的流毒才行。
《商君书·赏刑》>战国·商鞅《商君书·战法》。邑(yi意)斗:乡里的私斗。寇战:与入侵之敌作战。这两句大意是:国家的法令应使民众不敢在乡里私斗,而勇于为国而战。此二句是从法治的角度培养战士们的荣誉感。作者认为,若民众勇于私斗,动则剑拔弩张,则无人肯为国而战。只有从立法上制定出政策,使人们不敢私斗,而勇于与入侵之敌作战,以作战勇敢勇于献身为光荣,那时民风才正,才能训练出一支勇敢的军队。此二句说明对待私斗和公战的态度,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商君书·战法》>战国·商鞅《商君书·修权》引谚语。蠹(dù度):指木中蛀虫。隙:指墙上的裂缝或孔洞。这两句大意是:蛀虫多了能使树木折断,裂缝大了能使墙壁坏塌。商君认为:国君治理国家要掌握法度、信用、权柄三要素,而权柄尤为关键。奸臣出卖国君的权柄,追求个人私利,使人民与国君离开,就是国家的空隙;小吏隐瞒下情,侵害百姓,就是人民的蠹虫。作者引~两句古谚意在说明:国家的空隙大了,蠹虫多了,没有不灭亡的。从处事上说,这两句话告诫人们坏事一有苗头就要制止,免遭不测;从哲学角度看,正说明量变达到一定限度必然引起质变的道理。可用于这两方面的说明。
《商君书·修权》>战国·商鞅《商君书·更法》。道:方法。便国,为国家谋利益。这两句大意是:治理国家不要只用一种方法,只要为国家谋利益,就不必效法古人。社会在发展,情况在变化。“前世不同教”,“帝王不相复”,当政者需要根据已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调整自己的政策与策略,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要盲目地崇拜古人,商鞅这种不墨守陈规,不生搬硬套的大胆进取精神,是值得后人效法的。
《商君书·更法》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弱:弱者。强:强者。食:食物。这两句大意是:弱者的肉是强者的食物。大鱼吃小鱼,强暴动物吃弱小动物本是自然现象,从而保持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可用“弱肉强食”比喻力量小的被力量大的欺侮吞并。倘以此为阶级压迫、民族侵略、以强凌弱提供所谓“理论”根据,则是十分反动的。
唐代文学家 韩愈 《送浮屠文畅师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