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句 > 陈寿关于志向的名言
志正则众邪不生,心静则众事不躁,思虑审定则教令不烦,亲用忠良则远近协服。故知和远在身,定众在心。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
名言解释:

西晋·陈寿《三国志》

做人志向端正,就不会生出各种邪念,保持心理平静,处理各种事情就不会焦躁。思考问题谨慎坚定,发出的教令就不会被阻挠执行。亲近和任用忠心正直的人,就能让所有的人心服。所以智慧就在用行动去和善远方的人,稳定社会靠爱心。

上一句: 治大国,若烹小鲜。

下一句: 志,气之帅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收藏

上一篇: 关于岁月的名言

下一篇: 泰戈尔经典语录

▍更多 陈寿经典语句
1.兵贵神速。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本句大意是:采取军事行动,最可宝贵的是行动迅速。“兵贵神速”乃千古治军克敌之妙诀。因为只有速度,才能打乱敌人的部署,争取到所需要的时间;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在今天,时间就是生命,时问就是效益,尤应重视速度,“兵贵神速”的古训,愈来愈为人们重视。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2.要言不烦也。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注引《管辂别传》。要:切要。烦:又多又乱。本句大意是:切要的言论不多不乱不絮叨。据《管辂别传》记载一次何晏请管辂到他家,邓飏也在座。邓飏问管辂:人家都说你精通《周易》,为何你一句也不谈《周易》的道理昵?管辂说:精通《周易》的人是不谈论《周易》的。何晏听了赞扬说:“可谓~也。”后来人们用~形容说话扼要切题,一点不琐碎罗嗦。

《三国志·魏志·管辂传》
3.不求备于一人。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求备:要求完备、全美。本句大意是:不能要求一个人十全十美,完备无缺。人不可能全美,谁也不可能没有缺点。如果用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吹毛求疵地求全责备于一人,那么这样的人是绝对找不到的。如果“此作为任用人的标准,那么就一定找不到可以任用的人。这句用于对人不可求全责备。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4.集众思广忠益。

晋·陈寿《三国志·野书·董和传》。集:集中。思:思想,意见。广:增广。益:好处。本句大意是:集中群众的意见和智慧,可以收到更大更好的效果。这是诸葛亮教育他的部属时说的话。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是最聪明最有学问的人。可是诸葛亮却不自以为是,他懂得倾听群众的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使自己成为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这句名言,被缩写成成语“集思广益”,流传至今。

《三国志·野书·董和传》
5.厚葬无益于死者。

见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厚葬:指丧葬时奢侈铺张。本句大意是:大肆挥霍钱财操办丧事,对死者没有好处。古时贵族的生活很奢侈,不但活的时候挥霍浪费,死了还要厚葬,用以表示他们的尊贵。墨子早就提出过“节用”、“节葬”的主张,提倡减少无用的耗费,具有打破贵族等级制度的意义。古人已经认识到~,主张节约办丧事,现在却还有人以奢侈的葬礼表示孝心;更有甚者,老人活着的时候不好好奉养,死后却以厚葬为自己立名,不亦蒜夫!批判这种社会现象,提倡薄葬厚养的社会风尚时可以引用这旬古语。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更多 关于志向的经典语句
1.强行者有志。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2.人生各有志。东汉末年文学家 王粲
3.志者诗之本也。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4.人无志,非人也。三国魏文学家 嵇康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见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安:怎么。鸿鹄:天鹅。本句大意是:小小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啊!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少怀大志,不为人知.面对同耕者的嘲笑,乃以鸿鹄自比发此感叹,这一比喻既照顾到了人物的身份,又注意到了说话的环境;既抒发了人物的雄心壮志,又无傲人傲世之嫌,情感深沉豪放,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陈涉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