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句 > 管仲关于量变质变的名言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 管仲 《管子·形势解》
名言解释:

春秋·管仲《管子·形势解》。

辞:推辞,拒绝。下同。厌:厌恶。下同。这几句大意是:海洋不拒绝点滴之水,所以能形成这么大;山不拒绝些许土石,所以能形成这么高;圣明的君主不厌恶人多,所以能统治众民;读书人不厌恶学习,所以能为圣人。

这几句话给人的启示是:只有从点滴的积累开始,从平凡的小事做起,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也就是说,只有量的积累才会带来质的变化。说理透辟,发人深省。

上一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下一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收藏

上一篇: 关于个性的名言

下一篇: 屈原经典语录

▍更多 管仲经典语句
1.知子莫若父。

春秋·管仲《管子·大匡》。本句大意是: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管子·大匡》说:“~,知臣莫若君。”这是两句古语,《国语·晋语七》作“择臣莫若君,择子莫若父”,(左传·昭公十年》作“择子莫若父,择臣莫若君”,《战国策·赵策二》则作“选子莫若父,论臣莫若君”。现在人们还常用“知子莫如父”这句成语幕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切了解。

《管子·大匡》
2.量力而知攻。

春秋·管仲《管子·霸言》。料:估计。本句大意是: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才能知道什么时候向敌人进攻最好。《管子》认为:“善攻者料众以攻众,料食以攻食,料备以攻备”,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将领,应在充分分析敌我力最对比,肯定自己的力量具有压倒优势以后,再发动进攻,对自己的部队一无所知,对敌人情况了解不明,就随意发动进攻,此乃兵家之大忌。《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又说:“用兵之法,十则国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可见要根据敌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战术,才能百战不殆。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知己知彼为兵战的一项重要原则。

《管子·霸言》
3.信不足,安有信。
4.务为不久,盖虚不长。

春秋·管仲《管子·小称》。为:同。“伪”。“务为”即作假。盖:遮盖。虚:虚假。这两句大意是:弄虚作假.时间不会太久;遮盖虚假的事情,时间也不会太长。常言说:“纸包不住火”,“雪里藏不住死人”,假的就是假,隐瞒不能持久。谁若玩弄小聪明,以为自已可以瞒天过海,自己作的假谁也不知道,那他就错了。可用以告诫那些弄虚作假的人不要自以为得计。

《管子·小称》
5.微邪,大邪之所生也。

春秋·管仲《管子·权修》。微:小。邪:邪恶,坏事。这两句大意是:小的坏事,是大坏事产生的根源。量的渐变必然导致质的突变。小事不注意,必铸成大错。可用于对谋事及修身的劝说。

《管子·权修》
▍更多 关于量变质变的经典语句
1.十围之术,始生如蘖。

汉·班固《攫书·枚乘传》。十围:十双手合抱才能围拢的大树。蘖(niè聂):树木砍去后又长出来的新芽。这两句大意是:十双手合抱那么粗的大树,开始生长的时候不过是一枚新芽。大树是由嫩苗长成的。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界限,引起质的变化。新的质又开始新的量变过程,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了事物从低级到高级的无限多样的发展过程。因此,认识事物发展的本始状态,对于理解其本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可用于说明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原理,也可说明成就大事业要从小事做起。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攫书·枚乘传》
2.亿万千百十,皆起于一。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七五〇引《尹文子》。本句大意是:亿,万,千,百,十,都开始于一。基本元素是构成事物的最小单元。正是这种同质单元的增量,又形成了新的事物,新质开始了新的量变过程,如此循环往复,促进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事物数量的累积亦然。“十”是由一个一个的“一”积成的;“百”是由一十一十的“十”积成的。“亿”“万”数目诚然大,假若没有数目的最小单位“一”的逐渐积累,就不会有巨大数目“亿”、“万”的存在。可用于说明量变到质变的哲理和对人立身处事的劝诫。

宋代学者 李昉 《太平御览》
3.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战国·墨子《墨子·亲士》。非:不是。一源:一个源头。镒(yì义):古作“溢”,古以二十或二十四两黄金为一溢。“溢”今写作“镒”。裘:皮袍。白:此指狐狸腋下纯白的皮毛。这几句大意是:长江、黄河的水,不是来自一个源头;价值千镒的裘皮大衣,不是一只狐狸的纯白皮毛做成的。江河之所以成其大,是因为汇百川之水;白裘之所以成为袍,是因为采百孤之皮。所以人要聪明与贤达,也必须集众人之长。可用以说明集思广益的道理,也可说明事物的质变是由量变发展而成的。

墨翟,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 墨子 《墨子·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