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言警句 > 三国名人名言

三国名言警句 历史

三国历史:(狭义220年-280年,广义184年、190年或208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有曹魏、蜀汉、孙吴等三个政权。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人口下降,经济受损,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由于战争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较大发展。

▍三国名人名言
1.勤攻吾之缺。 三国名言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2.志当存高远。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3.有文事必有武备。

三国·诸葛亮在加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强大的“武备”来保障“文事”的开展。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4.人无志,非人也。 三国名人名言三国魏文学家 嵇康
5.劝农业,无夺其时。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6.上枉下曲,上乱下逆。

三国·魏·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君臣》。枉:弯曲。这两旬大意是:上面不正,下面就弯曲;上面混乱,下面就叛逆。~和《意林·政论》说的“上行下效”,晋代杨泉《物理论》说的“上不正,下参差”,南朝·宋·何承天《上邪篇》说的“上邪下难正”,郁冈樵隐《缀自裘·铁冠图?夜乐》中说的“上梁不正下粱歪”等等,意思相同,都是说明作君主的人不好,下面做臣子的就台跟着学坏。因此,地位在上的人必须以身作则。这些名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教育意义,都可引用。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君臣》
7.涓涓不壅,终为江河。 三国名言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观周》。涓(juān娟)涓:细小的水流。壅(yōng拥):塞止。这两句大意是:不堵塞细小的水流,最终会成为大江大河。溪水虽小,汇而成江河;凡事虽小,积而成大业;注重具体的、平凡的积累,最终必将得到丰硕的收获。同时也说明了哲学上的一个道理:量积累到一定限度,即引起质的变化。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观周》
8.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三国·魏·曹丕《大墙上蒿行》。游气回肠:形容音乐十分动人,能使人柔肠回转,气息摇荡。气:指人的精神状态、情感意趣。这两句大意是:歌声感动人的心灵和耳朵,使人柔肠为之转折,感情为之摇荡。这两句极写歌乐之美妙,使人悦耳动心,荡气回肠。可用以盛赞动人的音乐,也可仅用“荡气回肠”或“回肠荡气”来形容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国政治家 曹魏开国皇帝 曹丕 《大墙上蒿行》
9.思心一至,不闻雷霆。

三国·魏·刘邵《人物志·材理》刘炳注。这两句大意是:人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事,即使霹雳闪电也会充耳不闻。此条是对“目察秋毫之末,耳不闻雷筵之声”一条的发展,其目的仍然是颂扬专心致志的学习境界,但比前者更简约、更精警、更具有格言特征。因此也更上口,更易于流传。

三国时魏国思想家 刘邵 《人物志·材理》
10.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三国名人名言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戒备》。虞:预料。这两句大意是对敌情没有准备,对意外事变没有预见的人,不可“统领三军。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为领兵的将领,更要有未雨绸缪的先见之明,有对敌情的准确预料,否则,敌人突至,将措手不及。此二句以精辟的语言点出:身为将领,必须有勇有谋,有备能虞,否则只能算是匹夫之勇。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说“为将者有勇不如有智”,就是这个道理。此二句可作为择将的标准之一,或作为将领应具备的素质。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将苑·戒备》
11.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三国·魏·王肃《礼丛子·居卫》.长:长处。短:短处。这两句大意是:选取人的长处,丢弃人的短处。人无全美,善于用人的人,能取人的长处,弃人的短处,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两句词简义丰,具有格言性,因而百代习传,至今仍活在人们的笔下和口中,引用率颇高。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礼丛子·居卫》
12.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鞠(ju居)躬:弯腰表示恭敬,引申为小心谨慎。已:停止。这两句大意是:小心谨慎,尽心尽力,直到死去为止。《后出师表》中所言史实多自相矛盾,一般认为是他人的拟作,并不出自诸葛亮之手。但由于~以直抒胸臆的表观手法,准确而传神地表现了诸葛亮公而忘私的品格,因此它和诸葛亮的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后世赞美忠臣品格或表示耿耿忠心的常用成语。现在引用时,“力”常作“瘁”(cui翠)。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后出师表》
13.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三国名言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绰(chuò辍):绰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媚:美好。这两句大意是:情意缠绵,绰约多姿,谈吐从容,言语柔媚。此句正面描写洛神宓妃的谈吐与风韵。前句写身段形态,后句写音容笑貌,形容宓妃言语娓娓,姿态翩翩,笔法十分凝炼,声、态、形、貌俱佳。在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时有引用。

三国文学家 曹植 《洛神赋》
14.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荣:盛。曜:照耀。华:光彩。茂:茂盛。这两句大意是:容光焕发,有如秋菊;神采奕奕,有如春松。此名句以比喻手法表现人的容貌,使读者通过对秋菊、春松风采的联想展现笔下形象之美丽。其笔曲,其韵足,含蓄蕴藉,诱人想象。今天在评书和历史小说中描写人物美貌与风采时仍可运用。

三国文学家 曹植 《洛神赋》
15.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这两句大意是:体态轻盈,翩翩如鸿鹄惊飞;身姿优美,柔婉似游龙乘云。此名句以比喻手法表现宓妃的体态身姿,借鸿飞的矫健,龙腾的委婉,巧妙地写出美女的风韵,既生动形象又诱发想象,成为描写中国古典女性美的典范之句,后世“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的名句,即化用此句意境,承继此句衣钵而成。可化用以描写女子轻盈矫健的美。

三国文学家 曹植 《洛神赋》
16.风驰电逝,蹑景追飞。 三国名人名言

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章》其九。蹑(niè聂):追。景:日光。飞:指飞鸟。这两句大意是:骏马像疾风奔驰,像闪电飞逝,像追赶太阳,像追逐飞鸟。两句形容骏马飞驰的情景,连用四种事物作比喻,极写马的神速,这种修辞手法称为“博喻”。

三国魏文学家 嵇康 《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章》
17.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18.远虑者安,无虑者危。

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在事情发生前就预先考虑到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并且采取了应对的措施,这样当事情发生时,就不会发生危险。反之,此前没有考虑,没有应对的措施,一旦事情发生,后果就不堪设想。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
19.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三国名言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 刘备
20.势利之交,难以经远。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21.美功不伐,贵位不喜。 《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
22.交不为利,仕不为禄。 三国名人名言三国魏文学家 嵇康
23.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三国政治家 曹魏开国皇帝 曹丕
24.防奸以政,去奢以俭。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25.动静屈伸,唯变所适。 三国名言魏晋玄学家 王弼
26.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约一寸长,全身三十多个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僵:仆,倒。原指马陆这种虫子死后仍不倒下,现用来比喻势力大的人或集团虽已失败,但其余威和影响依然存在(多含贬义)

三国曹魏王公 魏明帝曹睿之子 曹冏 《六代论》
27.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三国·魏·曹植《王仲宜诔》。华:花。思:文思,灵感。这两句大意是:文章像春天烂漫的花朵,文思如山间奔涌的泉水。这两句以贴切的比喻,称赞“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字仲宣)文思敏捷,创作丰富,诗文精美。现在可供引用评价、赞美古今其他有成就的作家、诗人。

三国文学家 曹植 《王仲宜诔》
28.得人则安,失人则危。 三国名人名言

三国·魏·曹丕《秋胡行二首》其。人:贤能的人。这两句大意是:得到贤能的人就安稳,失去贤能的人就危险。这两句可用于说明国家安危重在得人。

三国政治家 曹魏开国皇帝 曹丕 《秋胡行二首》
29.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轻:轻视。然:如此。这两句大意是:文人相互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知识分子往往互相轻视,或由于自矜自高,或由于忌妒他人,自古以来就有这种陋习。今天,随着社会的进化,文明的发达,大家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共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前提下,这种陋习已有所克服,但还不能说已经根除。这两句多用来说明文人相互轻视由来已久,也用来反对文人相互鄙薄。

三国政治家 曹魏开国皇帝 曹丕 《典论·论文》
30.尸位素餐,难以成名。

见三国·魏·曹植《矫志诗》,尸位:占居职位而不尽责。素餐:白吃饭。成名:取得好名声。这两句大意是:白白地占居职位而不克尽职守的吃闲饭的人,难以取得好名声。不管做什么工作,要想赢得人们的称赞,取得好名声,就要勤奋努力,克己奉公,干出点成绩,作出点贡献。如果总是禄禄无为,尸位素餐,就难免被人们指责、议论。本名句可供劝诫人们奋发有为时引用。

三国文学家 曹植 《矫志诗》
3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国名言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32.用兵之道,在于人和。

人和:上下团结和睦。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将苑·和人》
33.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3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名人名言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这两句大意是: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甘洒热血;生死之际,视断头如回家一样坦然。此名句通过质朴的语言,恢宏的气魄直抒胸臆,表现为国捐躯的高尚情操。“捐”、“赴”二字写出国难之时挺身而出的勇敢精神,“视”、“归”一句显出为国而死的骄傲神情,意气雄壮慷慨,昂扬奋发。尤其后句,在承传中演化为“视死如归”的成语.成为表现壮士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习惯用语。

三国文学家 曹植 《白马篇》
35.君子交有义,不必常相从。

三国·魏·郭遐叔《赠嵇康诗二首》其二。义:情义。这两句大意是:君子之交。重在情义.不必经常厮守相随。郭假叔认为君子相交,义最重要。所以他说:“天地有明理.远近无异同。三仁不齐迹,贵在等贤从。”微子、箕子.比干被称为殷朝“三仁”,他们的事迹不同,但重义却是一致的。现在可以给“义”以新解释.表明交友要以理想、原则、志趣为重。

三国·魏学者 郭遐叔 《赠嵇康诗二首》
36.君子遗人以财,不若善言。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遗(wèi未):赠送。若:如。善言:有益的话。这两句大意是:君子与其赠送人钱财,倒不如给人留下有益的话。儒家古训,重义而轻利。因此,赠人以钱财,远不如赠人以合乎儒家之道的善言贵重。钱财再多是有限的,而善言使人得益则是无穷的,这就是~的原因。这句话今天仍有启迪作:赠送同志、亲朋以金钱,不如给他以忠告,促使他努力奋进为好。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六本》
37.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三国名言

三国·魏·曹植《君子行》。未然:还未发生。处:置身于。这两句大意是:高尚的人要预防还未发生的事情,不要置身于犯嫌疑的境地。曹植《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高尚的人应洁身自爱,行为要明智,对于可能被误会和怀疑的处境要预先避免,以免受嫌疑不好洗刷。这两句多用于告诫人们要处事谨慎,要避开嫌疑。

三国文学家 曹植 《君子行》
38.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颜回》,君子:道德高尚的人,行:行动。小人:道德低下的人。这两句大意是:道德高尚的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说话,道德低下的人只是以自己的舌头说话。君子重行不重言,他并不大肆宣扬,自我炫耀,而是以行为表明自己人品的高尚;小人重言不重行,他说得天花乱坠,以言语惑众正是为了掩盖自身的鄙陋。这两句用于教育人要重在做而不要重在说,也用于说明不可轻信那些说得美妙动听的言论。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颜回》
39.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则没。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没:沉没。这两句大意是:船没有水不能行走,而一旦水进入船内,船就会沉没。“舟”与“水”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也是互为依附的条件。就“行”来说,是矛盾双方相对稳定的结果。一旦超越“舟浮于水”的条件,矛盾双方向其反向转化,则会产生舟沉于水的结果。可用于说明矛盾转化的哲理,向人们提示处事的方法。

三国魏儒家学者 王肃 《孔子家语》
40.春生者繁华,秋荣者零悴。 三国名人名言

三国·魏·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荣:茂盛。零:凋零。悴:憔悴。这两句大意是:春天生长的植物逐渐花繁叶茂,葱茏昌盛;秋天茂盛的植物不久将枝枯叶黄,憔悴凋零。这两句用自然规律说明一种社会事理:生得其时者,会有广阔的发展前途;生不逢时者,即使很有才干,也难于大有作为,从而说明时运、机遇、条件的重要性。

三国时曹魏文学家 应璩 《与侍郎曹长思书》
41.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

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鸱枭(chīxiāo吃消):一种性情凶狠的小鸟,喻小人。衡轭(饿):衡,车辕前的横木,轭,横木下夹住马颈的曲木。衢(qú柴):道路,这两句大意是:鸱枭在车上叫嚣,豺狼在路上横行。恶鸟在乘舆之旁,喻君侧多恶人;豺狼横行,喻奸邪当道。~两句比喻小人得志,正直的人处境危险。

三国文学家 曹植 《赠白马王彪》
42.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这两句大意是:将自己的身躯交给锋利的刀刃,性命有什么值得留恋呢?此条极写忠勇的士气。诗句毫不雕琢,把气冲牛斗的战斗热忱用近于口语的文字表现来,更生动、更感人、更富有气势。尤其“弃身锋刃端”一句。忠勇气概似乎从锋刃流泻出来,战场的险恶凝于笔端。统现全句.抒情慷慨昂扬.写志积极奋发.语言铿锵有力,常为今人写作时援引。

三国文学家 曹植 《白马篇》
43.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名言

三国·魏·曹植《七步诗》。这两句大意是:我们本是同母所生,为何这样绝情地威逼呢?据《世说新语》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于是曹植应声而对,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句。它与上文“煮豆持作羮,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一起,用贴切的比喻,一语双关,看似同情“豆”的遭遇,实是抒发自身的悲怨。诗句恨中有怒,怒中带斥,情绪激然。后人常以此比喻骨肉自相残杀。如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曾发表“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一诗,即化用此典。

三国文学家 曹植 《七步诗》
44.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比:近,挨着。这两句大意是:大丈夫有四方之志,即使相隔万里,也感到就像近邻一样。黄初四年,曹植与任城王曹彰、白马王曹彪到京师洛阳朝会。进京后,曹彰暴薨。后曹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而行,以叙契阔之思,但监国使者不许二人同行,曹植愤激之下写下了这首赠别的名作。此条直抒胸臆,于豪放之中蕴含无限离别之痛,旷达之外凝聚自慰之心,表情达意,不落俗套,为后人称道。“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即从此化出。

三国文学家 曹植 《赠白马王彪》
45.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三国·魏·曹植《散马篇》。接:迎射。猱(náo挠):一种似猿而小、动作敏捷的动物,攀援时轻捷如飞,故称“飞猱”,散:碎裂。马蹄:箭靶名。这两句大意是:抬弓迎射行动矫捷的飞猱,俯身射散称为“马蹄”的箭靶。此名句塑造了一个弓马娴熟、箭无虚发的英雄少年的形象。写作上以赋的手法直陈其事,通过“仰”、“俯”、“接”、“散”四个动词状写人物动作,一着一式,生动逼真,大有呼之欲出之妙。可用于描写善骑射者的英武气概。

三国文学家 曹植 《散马篇》
46.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三国名人名言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狡捷:矫健而敏捷。剽(piāo漂):行动迅猛。螭(chī痴):传说中形状如龙,黄而无角的猛兽。这两句大意是:矫健敏捷赛过了猿猴,勇猛剽悍如同那虎豹与虬螭。这是原诗在追述游侠少年勤于武功,弓马娴熟的往昔经历之后·对其人物形象特征的一个概括。两句前写柔的特点,后写刚的特点,刚柔结合,刻划出一个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这种塑造又是通过比喻手法,让人通过形象的联想而完成的,属于典型的形象思维。今天在历史体裁的文学作品中,~仍时常可见。

三国文学家 曹植 《白马篇》
47.行徒用息驾,休着以忘餐。

三国·魏·曹植《美女篇》。行徒:走路的人。用:因。息驾:停车,此指停步不走。忘餐:忘掉了吃饭。这两句大意是:路上行人因看见美女而止步,休息着的人也为她的美丽而忘记了吃饭。这是用侧面描写,也叫烘云托月的手法,描写人物的美丽。它和《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用的是同一表现手法,但把八句压缩为两句,从路人的出神、失态中,反衬出女子的美丽动人。现在人们用“回头率高”形容女性的美,也是这个意思。

三国文学家 曹植 《美女篇》
48.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三国·魏·曹植《杂诗》。这两句大意是:江南有那么一位美人,她的容貌就像融融春日里的桃李花一样光彩照人。此名句以比喻手法写人物肖像,委婉含蓄。虽然诗的原意是通过象征手法,用美人迟暮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抱负难以施展的情怀,但由于此名句笔法委曲,形象生动,具有洗炼简洁而形神并出的特点,故后人常用它来表现美人容貌,南国佳人也由此成为后世文人时常表现的对象。

三国文学家 曹植 《杂诗》
49.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三国名言

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三十八。砥砺(dǐlì底厉):磨刀石。裳带:衣带。这两句大意是:泰山变得磨石一样小,黄河变得衣带一样细。这本是刘邦封侯时发的誓言,表明自己永不夺取功臣们的爵位,除非~。从本义来看,是托物明志,即以泰山、黄河为喻,表现一种不变的决心。这个角度,今天写作时仍可借鉴。阮籍在这首《咏怀诗》中从相反的意义上化用了这个典故,用以感慨功名难恃,人生如云,世态变化莫测:“~,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捐身弃中野,乌鸢为患害。”后世即以“砺山带河”代指功名。

三国魏诗人 阮籍 《咏怀诗》
50.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三国·魏·曹植《赠徐干》。惊风:暴风。这两句大意是:暴风一刮,太阳就匆匆落山了。作者在这里用了“惊风”、“飘白日”、“忽然”等字眼,好像太阳忽然间给暴风吹落了似的,以此渲染风力之大,语言精警动人。~是《赠徐干》诗的开头两句,发端突兀,出人意外,作者用精警的语言打动读者,力避平庸。所以沈德潜在《说诗晬语》里说“陈思(曹植)极工起调”。这种不同凡响的“开头”值得学习。

三国文学家 曹植 《赠徐干》

上一篇: 关于虚荣的名言

下一篇: 白居易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