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刘开《问说》。这两句大意是:好学而不能够勤于请教的人,不是真正能够好学的人。作者在文章开端就开宗明义地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题。学问就是从“学”与“问”中得来的,“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学问之道”,就是“学即继之以问”,“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对学习不诚的人怎能称得上“真能好学者”呢?作者反复论证,意在突出好学者必勤问,不勤问就称不得好学的中心论点。说理明白透彻,令人心服。
清朝散文家 刘开 《问说》宋·苏轼《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厌:满足。这两句大意是:分别十年来,你努力学习,读书破万卷,诗歌作得更工、更美。此句出自赠友诗,本义是对友人任伋等的赞美。但是,诗文通过对任氏实践的描述,揭示出学习与创作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首先,要想“诗愈美”,必须是学而不厌,刻苦攻读;其次,只刻苦,如果学识不广博,也难于写出好诗,因此需要“读破万卷”。由此看来,“十年学不厌”、“读破万卷”书与“诗愈美”之间,有一种线性因果关系。此句明为叙事,暗为说理,手法巧妙。文风质朴,有如白话,用在赠友诗中十分自然。
北宋文学家 苏轼 《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引:取.拿。股:大腿。本句大意是:苏秦读书十分刻苦,想打瞳睡的时候,就拿锥子刺向自己的大腿,以致鲜血顺腿流到脚上也不在乎。苏秦是先秦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他早年游说秦惠王,十上奏章而不用,资用乏绝而归.父母妻嫂都看不起他。于是,苏秦闭门绝游,发愤读书。为驱除瞌睡.不惜引锥刺股,最后终于学富五车.联合五国。合纵攻秦,完成了一番功业。~几句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发愤攻读,志在千里的人物形象,字里行间表现出强烈的精神力量,感人至深。苏秦锥刺骨与汉代孙敬头悬粱读书的教事,后来演化成。悬粱刺股”的成语.成为我们民族用来表现刻苦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的名言。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战国策·秦策一》见唐·韩愈《进学解》。业:学业。嬉(xī西):嬉戏,玩耍。本句大意是: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勉,荒疏在于嬉戏。这是一句劝学的格言,千百年来被人书之座右,因为它以极精粹、简洁的语言阐明了学问的成败之道。学向勤中得,最忌不经心的道理,通过一“精”一“荒”,一“勤”一“嬉”的对比便传神地传导出来,真可谓精警而又简约了。
唐代文学家 韩愈 《进学解》唐·韩愈《进学解》。六艺:即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披:在书上作各种批语。编:书籍。这两句大意是:嘴里不停地吟诵儒家的文章经典,手上不停地在各种书籍上批出学习心得。这是儒家所提倡的青衿学子应努力实现的读书境界——口不绝吟,手不停披。此条不仅强调专,而且主张博,既能持之以恒,又能博览兼采。该名句句式骈整,各句成分严格对仗,结构整饬,音节悦耳,特色鲜明突出,说理生动独到,从形式到内容都很充实。
唐代文学家 韩愈 《进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