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躲在万劫不复的街头、微笑参透覆水难收。当代青年诗人 海子
2.卖鱼妇,街头哭,粗布裹头头发秃,短衫碎尽裂不缝,赤日炎炎灼皮肉。
清·江剡《卖鱼妇》。灼(zhuó茁):烧。这几句大意是:卖鱼妇在街头哭泣,粗布包着头,头发已秃了,身上的短衫已破烂不堪,也顾不上缝,火毒的太阳烤炙着她的皮肉。这是一首长诗的开头几句,寥寥数笔,扣人心弦,不仅勾勒了卖鱼妇的形象,还有许多“潜台词”:渔民们在岁旱河干的夏季昼夜举网,好不容易打来了鱼,拿到街头卖了养家话口。可是卖鱼妇为什么在街头痛哭?是鱼价太贱?是鱼卖不出去?还是被达官贵人抢走了?你看她衣不蔽体,家境的困苦可想而知,回家以后该是什么情景……一系列的悬念,吸引着读者往下读。这样的开头,值得学习。诗句画面鲜明,语言平实,有浓郁的民歌风昧,这些写作特点也可借鉴。
清代学者 江剡 《卖鱼妇》3.爱情是理性的放纵,是伟大心灵的享受,阳性的,严肃的享受;肉欲是街头巷尾出卖的,庸俗猥琐的享受:两者是同一事实的两面。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
4.我们将不惜一切牺牲保卫我国本土,我们要在滩头作战,在登陆地作战,在田野、在山上、在街头作战,我们在任何时候决不投降,即使整个英伦岛或大部分土地被占,我们饥寒交迫,我们所有由英国舰队武装和保护的海外帝国也将继续战斗。二战英国首相,政治家,作家,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丘吉尔
5.我感激所处的那个年代,在那个年代学生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知识。我很同情现在的学生,他们即便认识到他们是在浪费青春也无计可施。我至今坚持认为人们之所以强迫年轻人读书并以光明的前途诱惑他们仅仅是为了不让他们到街头闹事。当代作家 王朔 《动物凶猛》
6.百年老树挡在一条都市计划道路中间,是将老树连根拔起抛弃,还是让道路为老树转弯?街头艺人是增加了城市的魅力还是带来公共秩序的混乱?在城市最严肃、最神圣、最大的广场上,可不可以让小丑撒野、幼儿奔跑?可不可以让行为艺术家以裸体讽刺,让社会运动家以行动抗议?要回答这些挑战的,是文化政策。台湾女作家 龙应台
7.“你们——”为首的小林终于开口了,不敢相信地瞪着这两个陌生人。她希望他们遇到了贵人;可是十七年的岁月教会了她一个事实:这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所谓好人、慈善家全都是批这羊皮的狼,他们是人人歌功颂德、乐善好施的大善人,可是背地里却与孤儿院院长合作,将一个个孤儿贩售到海外——他的妹妹就是这样不见的,而别人却以为她被好人家收养走了。他们年纪大一些、不易脱手出售的少年,则在拳脚中受尽欺凌,被训练成为小偷、扒手,或是沦入乞丐集团。他们逃出来,是因为别人判定他们只适合当乞丐,在多年拳脚下犹当不成好扒手,于是决定让他们残废;少一只手、少一只脚,赚取同情与金钱。原以为外面的世界至少比孤儿院好过,但命运并不曾善待他们……他们被街头混混修理;没有身份证又是童工,被不法商人安排与偷渡客一同工作,得了温饱却拿不到钱;三四十个人全窝在工寮中生活,既要躲警察,又要没命似的日夜工作。最后在警察突袭下,所有偷渡客一网成擒,而他们三人只好又再度流落街头,过着不知何从何去、任人欺凌的日子。知道阿婆的出现,他们才真正知道什么叫温暖,虽然生活同样困苦,可是他们已经很满足了;他们不必再睡路边受冻,不必翻垃圾桶与野狗争食。在拾荒与卖口香糖中颤抖的赚取到微薄的钱财;一百元、二百元,当他们一齐放入竹筒扑满中时,仿佛放入的是全世界唯一的财富。他们也开始编织幸福的美梦:要买大房子接阿婆一起住,要买好吃的、好穿的,要过好生活……他们以为他们存得够多了,但比起阿婆住院开刀要用的钱一比,他们才知道自己真是天真而且贫乏得可怜;十万元与三千元要怎么比?而三千元却是他们省吃俭用一年半好不容易才聚成的财产,要存到十万元,只怕赚一辈子,不吃不喝也存不够呀!于是他们的幸福又破灭了,又正视现实的残酷与老天的作弄。世界上,没有好人,更绝无富有的好人。台湾言情小说作家 席绢 《使你为我迷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