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孟郊《结爱》。这两句大意是:两人相爱。就要心心相连,心心相印.务求爱得执著,爱得深笃。~是《结爱》诗的开头两句。作者开篇点题,提出男女既要结爱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在各自的心灵深处相亲相爱,这样的爱植根于感情的沃土,割去了物欲的牵累,摆脱了世俗的羁绊.产生了情感的契合和心灵的共振,它足以打破时空的阻隔,使两颗心紧紧依偎在一起。这才算是纯洁的爱,高尚的爱。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诗,却是这首诗的魂魄所在。也代表了诗人的爱情观。此名句常为后人所引用。
唐代诗人 孟郊 《结爱》汉·刘向《战国策·中山策》。欲:内心的企图。这两句大意是:内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容易相互憎恶,有共同的痛苦或忧患的人容易互相亲近。内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往往成为竞争的对手,都想捷足先登,唯恐他人得到而自己得不到,所以容易相互产生憎恶甚而仇视的心理;有共同的痛苦或忧患的人,或同病相怜,或同仇敌忾,所以容易相互亲近,引为知己。这些都是一般人的心理。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虽然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都有所企求,但是在建设四化的前提下,为了共同的大目标,则应该、也能够摒除个人的名利得失,互谅互让,做到“同欲”而不“相憎”,所以,我们可以用“同欲者相憎”来说明有共同企求的人容易互相产生憎恶的心理,也可以反其义而用之,说明在大目标相同的前提下,应该克服“同欲者相憎”的传统心理。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战国策·中山策》唐·杜甫《江村》。这两句大意是:梁上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自在;江上白鸥或飞或浮,相伴相随。这一联,两个“自”字,两个“相”字,当句自对;上句的“来”、“去”与下句的“亲”、“近”又上下为对,对偶自然工整,读起来轻快流畅。诗人描绘了燕子的自由和水鸥的亲昵,物情如此幽静、恬适,诗人的惬心快意就可想而知了。可用来描写江边河畔的农村风光,反映人们闲适喜悦的思想感情。
唐代诗人 杜甫 《江村》明·于谦《观书》。这两句大意是:书籍像个多情的老朋友,不管清晨、黄昏,也不管是忧愁或快乐的时侯总要和他亲近。此句采用比拟手法,把书本比作故人,无论何时何地,总能使人产生一种亲切的情感。这种手法把简单枯燥的读书活动写得充满生趣与人情。它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文人与书本的关系,活泼、生动,具有浓重的主体色彩与较高的艺术性。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于谦 《观书》清·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生一世。一双人:一对情人。销魂:指想念情人而神思茫然,仿佛魂魄离体。这几句大意是:我们是愿一生一世都在一起的一对情人,怎么教我们两处相思,落魄丧魂?只能相思相望却不能亲近,老天啊你究竟是为谁造就出大好阳春?纳兰性德年青时曾与一丽姝相恋,不期她被选入宫,纳兰心痛如焚,牵魂挂魄。后纳兰因事入宫,宫禁森严,二人相见无语,唯摧心伤肝而已,归来乃成此词,词意哀怨,而“天为谁春”之质问激愤之极。与纳兰同时代的陈维崧说:纳兰性德之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从这首词中亦可看出。这几句可用以写情人被强行隔绝之怨愤。
清代满洲词人 纳兰性德 《画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