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鬼谷子·符言》。这两句大意是:进行奖赏,重要的是恪守诺言;使用刑罚,关键是要公正.奖赏能够恪守诺言,及时兑现,就能激励立功之士努力奋斗,甚至捐躯殒生,建立功勋。用刑能够公正无私,会使受刑之人没齿无怨,受刑人的亲属也心服口服。
又名王诩,王禅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 鬼谷子 《鬼谷子·符言》宋·王安石《九变而赏罚可言》。本句大意是:明辩是非后,方可以给予奖赏或惩罚。刑赏的依据是什么?是个人的喜怒好恶?是领导、上司的旨意?是远近亲疏的关系?还是下级报来的材料?在作者看来,都不是,奖惩的唯一依据是事实。只有澄清事实,明辨是非,方可依法给予相应的刑赏。离开了调查研究,凭个人的主观意志去作,不仅述不到奖罚的目的,反而会生变乱。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九变而赏罚可言》唐·张九龄《敕处分十道朝集使》。信赏:有功必赏。功:勉励。这两句大意是:有功必赏,才能勉励能干的人努力工作;有罪必罚,才能惩戒罪恶的人不敢妄为。奖善与惩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只有结合起来无所偏颇,才能实现国家的安定,收到最好的社会效果。
唐代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张九龄 《敕处分十道朝集使》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虚:不切合实际。滥:无节制。这两句大意是:不能发出不切合实际的号令,不能无节制地实行赏罚。发号施令,是让下级服从执行,若是朝令夕改,反复无常,则下级将无所适从。欧阳修也说“言多变则不信,令频改则难从”(《准诏言事上书》),可见号令不能随便发出,发出后部下就得执行,必须作到令行禁止。刑赏亦是如此,滥赏滥罚无以劝善惩恶,调理纲纪。故立法必须说一不二,执法切忌随意鲁莽。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准诏言事上书》见《左传·阳公五年》。这两句大意是:当权执政者不能无故奖赏对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借故惩罚与自己有私仇的人。一二句提醒为官者不能假公济私,既不能借当官的方便报私恩,提拔,赏赐与自已有私交的人,更不能仗势报复,打击、迫害与自己有私仇的人。这一浅显易懂的古训,历时数千年,仍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阳公五年》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这两句大意是:惩罚与奖赏的根本,在于奖威人们作好事,惩处那些作恶事的人。此二句点出刑赏的本质同题是劝善惩怒。因为“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见荀悦《申鉴·政体》).而“赏厚可令廉士动心,罚重可令凶人丧魄”(韩愈《论淮西事宜状》).因而必须注重刑赏。
唐代史学家 吴兢 《贞观政要·刑法》战国·韩非《韩非子·有度》。刑过:惩罚罪过。匹夫:泛指平民百姓。这两句大意是:惩罚有罪行的人,不能因是高官显宦而回避;奖赏有功劳的人,不能困是小民百姓而遗忘,主张以法治国曲韩非。认为法律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和有秩序的社会所必须的条件,因此,必须明确立法制度和执法的统一性.即赏罚对官对民都应一样,不论上下贵贱都要一视同仁,该赏就赏,该罚就罚,赏罚得当,公正严明,这样才能取信于民,使百姓乐于奉公守法。论述法不阿赏、赏罚严明时常引用此名句。
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韩非子·有度》战国·韩非《韩非子·大体》。寄:寄托。托:依靠。这两句大意是:依靠法令来治理混乱,依靠赏罚来处理是非。人治还是法治,古来争论已久。韩非认为:治乱必须用挂,用推行法治的手段(术)才能奏效。所谓治乱国必须用重刑,就是这个道理。对于是非问题,也必须赏罚分明,决不能马马虎虎。“赏善而不罚恶则乱,罚恶而不赏善亦乱”(唐·元结《辩惑》)。此二句说明治国安邦必须推行法制,刑赏必须分明。
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韩非子·大体》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弥:更加。这两句大意是:奖赏惩罚不可以轻易施行,用人更要仔细地选择。此二句是说:刑赏是有关一-个人前途、声誉的大事,不能轻易使用。刑赏失度,或赏功不罚罪,罚罪不赏功,都将引起混乱,造成人们的不满。“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用人不当,国家政治、经济都会受影响,更不可不慎。此二句说明应慎用刑赏,慎于择官。
唐代史学家 吴兢 《贞观政要·择官》唐·柳宗元《断刑论下》。这两句大意是:奖赏一定要快点兑现,才能起到勉励的作用;惩处一定要快点执行,才能达到警戒的目的。此二句是说,赏罚必须分明,而且要尽快兑现,才会起到最佳的勉励和警戒作用。陈平评论项羽之为人时说:项羽论功行赏时,总不肯痛痛快快地封赐部下,恨不得把印的棱角磨平了才给人,所以士人不愿跟随他。可见不迅速封赏,达不到勉励部下立功求赏的目的。同样,对恶人如不迅速处理,邪恶势力就会很快蔓延开来,事情就难以处理了。
唐朝文学家 柳宗元 《断刑论下》汉·刘向《战国策·秦策》。这两句大意是:受奖赏的必须是有功之人,受刑罚的必须是有罪之人。封建社会中,由于血缘、裙带、门第、等级等关系往往造成有功不奖、有罪不罚的局面,其结果必然是“惩劝不明,则风俗污浊”(唐·房玄龄《晋书·刘毅传》)。韩非从另一角度说“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韩非子·难一》),和~道理相同,都是讲要劝善惩恶,赏罚分明。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战国策·秦策》春秋·管仲《管子·立政》。为(wei围):做。明:讲清楚。这两句大意是:将要办什么事情.必须先明示奖惩条件,讲精楚办好了如何奖赏,办坏了怎样惩罚。《管子·立政》是讲君主临政应当注意与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的。~是说君主欲举事,事前就要发布具体办事的法令。用现在的话说,上级下选达任务时.应先将奖惩条例公布出来,以激威人们去立功受奖,鞭策后进努力向前。因赏罚之数事先公布于众,事后照章办事,得奖的人心安理得,受罚之人也无怨言。在实行承包,签订合同,明确责任制度,此名句可资参考。
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 管仲 《管子·立政》三国·魏·徐干《中论》。这两句太意是:奖赏或惩罚,不在于一定很优厚或很严厉,主要在于说到做到,一定要落实。严刑峻法固然可畏,重奖厚赏当然可喜,但若不实现,仅仅是纸上谈兵,只能画饼充饥而已。《资治通鉴》上也曾说:“刑罚之要,在于明当,不在于重。苛不必有罪,虽捶挞之薄,人莫敢犯;若容可侥幸,虽参夷之严,不足惩禁。”只有言出法随,令行禁止,恪守奖惩条例,才能达到惩前毖后、赏一劝百的目的。否则“虽日用斧铖于市而民不去恶矣。日赐爵禄于朝而民不兴善矣”(徐干《中论》)。~二句说明必须依法行事,做到法明人信,盲而不欺。
汉魏间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徐干 《中论》唐·王维《陇头吟》。麾(huī挥)下:部下。偏裨(pī啤):偏将和裨将。这两句大意是老将己身经百战,部下的偏裨副将都已成为万户侯,而他还沉沦边塞。本诗通过关西老将的不平遭遇,写出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位关西老将戎马一生,身经百战,到头来只能是“驻马听之双泪流”,而他的那些偏稗副将,却早已飞黄腾达,封侯拜将了。诗句写得悲怆忧愤,能激起人们的同情和不平。可以此二句讽喻封建社会中功大赏小,功小赏大的现象。
唐代诗人 王维 《陇头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