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篇》。本句大意是:婚姻不可贪图高攀权势之家。在阶级社会,结婚往往不单纯是男女双方的情爱之事,在很大程度上又带有政治或经济上的因素。为了结成有权有势的亲戚关系,有些人贪图攀龙附风,光想往高枝儿上栖,殊不知在这样的婚姻关系中常常使自己丧失家族的尊严,也给家庭生活带来无穷的后患,既得不到幸福,也不会有真正的爱情。本句可用于告诫人们不可以婚姻作为高攀势家的手段。
南北朝教育家和文学家 颜之推 《颜氏家训·止足篇》《国语·周语中》。阶:阶梯。本句大意是:婚姻,是通向灾祸或幸福的阶梯。婚姻一向对人的生活带来重大的影响,历来被认为是人的终身大事,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结婚之后,夫妻共同生活,朝夕相处,不但经济上合为一体,精神生活也须协调一致。如果感情契合,志趣相同,互敬互让,夫良妻贤,和睦共处,那么对于男女双方来说,都是莫大幸福。如果感情不合,互不相谅,争吵不断,那么对于男女双方都是一种痛苦;更甚者打闹不止,或者各有外遇,将会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不可料想的灾祸。婚姻,可以使人幸福,也可以给人带来痛苦和灾难。所以,对于婚姻大事,不可不慎而又慎。这两句可用来说明婚姻对人生的重大意义,也可用以说明要慎重对待婚姻大事。
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国语》 《国语·周语中》隋·王通《文中子》。夷虏:旧时指未开化的民族。这两句大意是:决定婚姻时讲究财产,那就是野蛮人的思想观念。婚姻,首先应考虑的是男女双方当事人的情感是否契合,将来是否会幸福,而不应该讲究财产的多寡,诸如对对方家庭的财力是否满意,男方所送财礼是否丰盛,女方陪嫁是否丰厚,等等。讲究这些,就是丧失了文明,而无异于退回到愚昧。这两句可用于论说不能以财富作为决定婚姻的前提。
隋代文人 王通 《文中子》《诗经·氓》。信誓:忠实的誓言。旦旦:发誓时诚恳的样子。反:违反,违背。这两句大意是:当初你起誓时是那样虔诚恳切,没有想到现在你会违背自己的誓言。这两句在原诗中是弃妇指责她丈夫背誓负情的,如今可用以形容有些人在婚姻爱情问题上态度不庄重,需要时不惜海誓山盟,仿佛非常诚恳、坚决;实际上寡情少义,见异思迁。此外,现在“信誓旦旦”已成为使用范围很广泛的成语,多用于形容誓言的真诚。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诗经·氓》唐·李益《杂曲》。高:高门第。宜:适宜。这两句大意是:嫁女不要攀高门第,只要女儿心里愿意就适宜。不少人家嫁女儿总是不考虑女儿的心愿,而希望把女儿嫁给门第高的人家,以使家庭荣耀,或以此希冀女儿得到幸福。殊不知这样做往往因为门户不相当而使女儿受委屈,甚至终生不幸。所以嫁女儿不要攀高门第,而要考虑女儿的心愿。作者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能提出“~”的主张,这不单是经验教训的总结,也反映了他民主思想的萌芽,这是很可贵的。
唐代诗人 李益 《杂曲》乐府民歌《上山采蘼芜》。新人:新妇。故人:旧妻。阁(gé格):小门,旁门。这两句大意是:新妇从正面大门被迎进来,旧妻从旁边小门被送出去。这是一首弃妇诗。由于丈夫曲喜新厌旧,迎来了新欢就驱走了旧爱。~两句一荣一辱,一喜一悲,尖锐映照,对比鲜明。它是封建社会妇女不幸遭遇的形象描绘,也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揭露和批判。
《乐府民歌》 《上山采蘼芜》《诗经·卷阿》。翙翙(huì会):鸟飞扇翅的声音。傅:通“附”,附着;这里有到达的意思。这几句大意是:凤与凰相伴着飞翔,拍动着它们的翅膀,高高地飞到九霄之上。诗句生动地写出了凤与凰相伴相随,展翅高飞,翱翔太空的情景。后人常以“凤凰于飞”比喻夫妇相亲相爱,也可用为祝贺婚姻美满之辞。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诗经·卷阿》唐·李商隐《鸳鸯》。云罗:如云一般密布的捕鸟的网。潸(shān山)然:流泪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雌鸳鸯离去了,雄鸳鸯远飞万里四处寻望,只见到处都是如云一般密布的罗网,它满眼流泪,内心多么忧伤!鸳鸯雌雄偶居不离,雌鸟不幸离去,雄鸟便“飞万里天”去寻找,它未曾找到自己的伴侣,却见到了密布的罗网,料想雌鸟已遭不测,止不住潸然泪下。诗句写得情深义长,可用来描写失偶的鸳鸯,或用来表达配偶离去的悲哀,或表现自由的爱情、美满的婚姻遭到粗暴干涉而产生的悲愤心情。
唐代诗人 李商隐 《鸳鸯》唐·白居易《母别子》。新人:新妇。旧人:弃妇。掌上莲花:表明爱抚之极。眼中刺:极言厌恶之至。这两句大意是:丈夫迎来了新妇就把旧妇遗弃了,对待迎来的新妇看如掌上莲花,爱抚之极;对待遗弃的旧妇像眼中刺一样,极端厌恶。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只是男子的附属品,男人一旦有了新欢,旧妇就如敝屉一般被随意扔掉。本诗女主人公的丈夫是“骠骑大将军”,因“去年破虏”有功而升了官,皇帝“赐金二百万”,却给她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他丈夫“洛阳迎得如花人”,不但使她遭到遗弃,而且还迫使她和两个亲生的幼儿骨肉分离。她痛苦地说:“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这不仅是对喜新厌旧的官僚的深刻揭露,也是对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的有力控诉。
唐代诗人 白居易 《母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