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寇准《华山》。这两句大意是:站在峰顶,似乎红日离自己更近了,朵朵白云在自己的脚下飘浮。诗句写得很真实,只有亲自登上华山之巅的游人方能有这样的感受。这两句诗也流露出作者在政治生涯和整个人生旅途中的豪迈情怀。“红日”和“白云”皆似含有寓义。可用于描写山景和登山的心情,也可曲折表达作者迎接光明和藐视困难的气概。
北宋政治家﹑诗人 寇准 《华山》见唐·王维《留别邱为》。邱为:作者之友,曾官太子右庶子。近关:靠近国都的关界之门。这两句大意是:一步一回头地看着盛情饯行的邱为,慢慢吞吞地走向近关。用“一步一回首”写依依不舍之状很形象,现在还常用它写惜别之情。
唐代诗人 王维 《留别邱为》宋·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和羞:含羞。走:跑。这几句大意是:含羞跑回家中,进门前靠在门边回头张望,还装着嗅青梅的样子。这首词写一个少女在花园里蹴罢秋千,汗湿罗衣,还没来得及整理衣衫,猛然见到有一个年轻男子进入园内。她羞得满脸飞红,顾不得穿上鞋子,袜子着地,一溜小跑,忙着回避,头上的金钗都跑得滑下来了。但好奇心又驱使着她想看看客人的模样,于是她在门口停住了脚步,用“嗅青梅”的动作作为掩饰,回过头来偷偷地张望。这三句写出了这个少女对来客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大胆正视的微妙而细致的心理,活脱脱地刻画出她羞涩、好奇、娇憨,多情的神态。今天的少女见到客人时不会再是这种模样了,但作者通过神态透视心理的艺术手法值得借鉴。
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 《点绛唇》宋·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辛丑:指公元一零六一年,当时作者初任凤翔签判,临行时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从开封送他到郑州西门之外。坡垅:山坡田垄。乌帽:指苏辙戴的帽子。没(mò漠):隐没。这两句大意是:登高回首看望归去的弟弟,视线却被坡垅遮断,只看见弟弟头上的乌帽在远处时隐时现。苏轼弟兄感情特别深厚,从小在一起读书,没有分离过。这次苏轼赴任凤翔(在陕西)是第一次远别,困此特别难舍。苏辙送了一程又一程,从京城开封直送到百余里外的郑州西门,又独自骑着瘦马、踏着残月返回。苏轼的心只想随着弟弟的“归鞍”一同回去。他登高回首,恋恋不舍地目送弟弟远去的背影,尽管“惟见乌帽出复没”,仍然久久不忍离去。诗句感情真挚,摹写入微,抒情色彩很浓。
北宋文学家 苏轼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唐·唐求《题常乐寺》。这两句大意是:夕阳西斜,回顾江头,一片晴云已从后山落下。诗人明写晴云落于后山,暗示夕阳落于前山,表达委婉。可用来描写江边日落的情景。
唐代诗人 唐求 《题常乐寺》唐·李益《从军北征》。碛(qì弃):沙漠。这两句大意是:(寒夜笛声)引起驻在荒凉沙漠中的三十万征人的愁思,一时间都在月下回首怅望故乡。全诗是:“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此诗可与作者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参读,~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样,都是通过笛声引起的征人的边情戍愁,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唐代诗人 李益 《从军北征》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二。这两句大意是:多少株绿荷满含怨意地互相偎倚,同时回过头来背对着西风。这两句写秋天西风初起时荷叶受风之状。满塘绿荷,青盖亭亭,簇拥水面。当西风吹来时,一齐摇来曳去,随风翻转,好像相互依偎着,背向西风,回首顾盼,充满了怅恨。其实,荷叶本自无情,也不应有恨,只是作者用充满感情色彩的眼睛去看荷叶,荷叶就呈现出愁情恨态,成了作者感情的载体。这两句可用于描写秋天风荷的神态,抒发美人迟暮的感慨,也是写作中拟人手法、移情作用的好例子。
唐代诗人 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唐·崔珏《和友人鸳鸯之什》其一。这两句大意是:暂时告别偶居的烟岛,还频频回首张望,恋恋不舍;寒塘中短距离横渡,也双双比翼并飞,难分难离。鸳鸯古称匹鸟,雌雄并栖并飞,形影不离。因此,古代诗文中常常用鸳鸯比喻美满幸福、厮守不离的爱情生活,俗语中也把爱情坚贞、形伴影随的夫妻叫做“棒打不散的鸳鸯”。崔珏的这两句诗用“暂分”、“只渡’、“犹回首”、“亦并飞”等词语,着力刻画了鸳鸯相亲相爱、难舍难分的情态,成为著名的写鸳鸯的名句,因此作者被当时人称之为“崔鸳鸯”。可用来描绘鸳鸯,也可用以比喻形影不离的热恋男女和爱情美满的恩爱夫妻。
唐代诗人 崔珏 《和友人鸳鸯之什》清·查慎行《晚抵晏城次壁间韵》。抵:到达。次壁间韵:依照原诗的用韵写和诗,称次韵,也称步韵。这里指作者步墙壁上原诗的韵而写成这首诗。这两句大意是:抵达晏城之后,再回望远处已踏过的万重山峦,觉得它们好像一道道屏障,竖立在城外;而近处则是一片莽然的平野连接着晏城。这两句描写山城四周的景色。用“屏障”来比喻城外的“万山”,很形象。前一句可用来描写群山。
清代诗人 查慎行 《晚抵晏城次壁间韵》见宋·辛弃疾《青元案》〔东风夜放〕。蓦(mò)然:突然。阑珊:稀疏,零落。这几句大意是:在人群里找了她千遍百遍都没找着,忽然一回头,却发现她原来在那灯火稀疏的僻静处。这首词先着力描绘南宋京都元宵节的热闹景象,一方面是“东风夜放花千树”,灯火如昼;一方面是“宝马雕车香满路”,仕女如云。可是与作者相约的那个心爱的女子却不知何处去了。他“众里寻他干百度”,仍然渺无踪影;正在焦急之际,忽然一回头,却发现她正避开热闹的人群,独自站立在“灯火阑珊处”。词就在这不言而喻的欣喜中结尾了。由此可见,作者所追幕的,是一个品格高洁,自甘寂寞,不同流俗的女子。在这种追求里,寄托着词人不愿与醉生梦死、偏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同流合污的情怀。粱启超认为这首词的词旨是“自甘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很有见地的。近代学者王国维曾引用这几句而赋予新义,认为这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三种:通过孜孜不倦的千百次探求,最后有所发现,有所成就。这种引用古人的现成词语而赋予新义的作法,今天写作时值得借鉴。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青元案》宋·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这几句大意是:江山万里,不知你的归宿在何处?回顾以往,我们经常对床夜话,议今论古。你去的地方连大雁都飞不到,写成了书信又有谁可以托付?这是作者给志同道合的朋友胡铨写的送别词。当时,胡铨因力主抗金,受到投降派权相秦桧的迫害,被编管(削除官职,放逐到边远地区,受当地地方官管制)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张元干在词中既写了送别之谊,又作了不平之鸣,词意悲愤激切。这里的“万里江山”,指张元干编管之地十分遥远;“知何处”并非不知友人往新州,而是指他此去前途莫测,安危难卜,表现了对朋友命运的忧虑。在这前景茫茫的分离之际,作者回顾以往,两人常彻夜长谈互诉政见,情投意合;展望未来,远别万里,写成了信也没个寄处。相传雁能传书,但北雁南飞,止于衡阳,飞不到新州去,所以说“雁不到,书成谁与?”实际上这两句还有更深的含义:宋时朝臣受罚,流放远方,亲友多不敢通音讯,否则也会受到株连。这两句正是对这种政治现实的控诉。短短几句词,包含着深广的政治内容,流露着令人忧心的送别情谊,在古今送别之作中,实为难得。
南宋词人 张元干 《贺新郎》宋·寇准《华山》齐:平齐,即一般高,一样高。 回首:回头,低头看。 站在高高的华山之上,只有蓝天在我们 的头顶,再没有别的山能与它比高低。抬头仰望苍穹, 太阳仿佛近在眼前;低头俯视脚下,只有蒸腾缭绕的云 雾在半山腰弥漫。
北宋政治家﹑诗人 寇准 《华山》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了(1iǎo):了结,终结。这两句大意是:春花秋月何时才能不再照临人间?一见到这良辰美景,多少往事把我的身心熬煎!李煜是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亡国后被囚禁在宋都汴京。从人君到四徒,这是多么大的变化!时李煜来说,这种痛苦是难以忍受的,他不仅过着“日日以眼泪洗面”的生活,而且留下了许多血泪凝成的词章,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之一。春花秋月本来是赏心悦目的,可是它却勾起了李煜对欢乐往事的许多回忆。当年他在花月春风之夜与大臣、嫉妃同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见《望江南》),何等气派,何等惬意!而现在独处囚室,思前想后,怎不心如刀绞!因此他诅咒这勾起他回忆的“春花秋月”,希望它永远不再照临人间。这两句本是抒写李煜的亡国之痛,可它带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和艺术感染力,很能引起失意人的共鸣,千百年来侍诵不衰。
南唐第三任国君,后亡国被俘,被宋太宗毒杀 李煜 《虞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