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刘禹锡《司空奚公神道碑》。嶷(ni腻):高峻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恪守法令制度,主持正义,像高山一样不可动摇。以“秋山”比喻守法持正、刚直不阿的高尚品行,可谓形神俱似。可用来赞扬执法如仙的掌权人。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司空奚公神道碑》唐·杨炯《杜袁州墓志铭》。萌:萌发。这两句大意是:不合乎规矩制度的话语不说,不合乎公正道理的行为不想,人人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和制度,遵守社会、集体的规矩和准则,不去违犯,也不以言语冲撞,“言非法度不出于口”所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人人都要持正义,行公道,做一个正直的人,不合公道的事不去做,连想也不去想.“行非公道不萌于心”所体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人格。~表现了一种修身严谨,为人方正的品质,可用于称颂人们的修养,也可作为对人对己立身处事的要求。
唐代诗人 杨炯 《杜袁州墓志铭》吕不韦《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悖(bèi备):混乱。持国:保持目家安定与繁荣。过几句大意是:治理国家投有一定的法制就会大乱,死守故法不知变革也会大乱,混乱动荡就不可能保持国家的安定与繁荣。《吕氏春秋·察今》强调了因时变法的重要性,说明古今时世不同,制订法令、政策当明察今天的形势,这样才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时代不同了,事物变化了,如政策法令不相应调整变化,仍以故法治国,没有不失败的。《察今》阐述的道理,至今不失其启迪、教育意义。
战国末期商人,政治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战国·商鞅《商君书·君臣》。中(zhong众):适合,符合。高:推崇。这几句大意是:言论不符合法律的,不听它;行动不符合法律的,不推崇它;事情不符合法律的,不去作它。《君臣》篇是商鞅献给国君的书奏。作者认为上古时代社会纷乱,所以圣人创制法度来建立社会秩序,肯定法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是说,作为国君的,一定要把法律意识溶化在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真正地按法办事。凡是不符合法律精神的,不听从,不提倡,不推崇,也不去作。选样国家就会得到治理,国君的地位就提高了。可用于说明应对法抱什么态度,培养自觉的遵法、守法意识,以法自律。这对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救育有借鉴意义。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 商鞅 《商君书·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