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吕氏春秋经典语录

吕氏春秋经典语录

21.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22.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23.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有始览·听言》。这两句大意是:听别人的话不能不加以分析、考察,否则就不能区分好坏善恶的界线了。平常所说“锣鼓听声,听话听音”,就是说对别人的话要加以分析。听来的话不加以分析,不仅无法区分是非曲直,好坏善恶,而且还会上当受骗,给工作带来失误。所以在~之后,作者接着说:“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因此,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一个有远见的领导人,决不可偏听偏信,盲从自负。

24.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竭(jie接)泽而渔:戽干池水捉鱼,比喻全部捕杀,不留余地。这几句太意是:戽干池水捉鱼,怎能捉不到鱼?但明年就没鱼可捕了。这几句以准确、生动的比喻,说明竭泽而渔是急功近利的作法,这种短期行为是十分愚蠢的。只图眼下的利益或成功,不计后果,不留余,从长远的观点看,必定得不偿失,遭受巨大失败。可以这几句讽刺那些政治上、经济上的“近视眼”;善于经营的企业家也会从此名句中得到启示和鉴戒。

25.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讁。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离俗览·举难》。节目:树身上的节结。瑕讁(zhè柘):指玉的小疵病。这两句大意是:一尺长的树木一定会有结节,一寸长的玉一定会有小的毛病。绝对纯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像一尺的树木一样的细小事物、像寸玉般的美好事物,其本身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因此,任何事物的美都是相对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也是这个道理。

26.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养生,古亦称摄生、治身、道生、卫生等。保养身体以达到长寿的目的。

27.欲不正,以治身则夭,以治国则亡。
28.目之见也借于照,心之智也借于理。
29.乐之务在于心和,和心在于行之适。
30.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去尤》。乡(xiàng向):同“向”。睹:看见。这两句大意是:向东面看的,自然看不见西面的墙;向南面看的,自然看不到北方。~说明这样的道理,人们看事物看得片面,视野受局限,实践不广泛,就容易导致认识上的片面性,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难于对事物作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刘勰化用此名句于文学批评,说“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见《文心雕龙·知音》),比喻用个人的片面理解去衡量各种体裁的文章,很难得出正确评价。可用以说明看问题要全面,力戒片面性。

31.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这两句大意是。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作为君王,就不能把天下视为一己之私产,肆意妄为,利用职权,驱天下人之力以谋一己之私利,而应为天下人利益着想。另一方面,天下既为天下人之天下,作为君王若如桀纣而对天下人滥施暴政,天下人人皆可起而诛之,取而代之。这两句可用于要求缆治者为为人民利益着想,也可用于反对封建的一家一姓的家天下和暴政。

32.义,小为之则小有福,大为之则大有福。
33.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
34.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物。
35.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也。
36.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37.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
38.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则圆,则必规矩。
39.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治乱存亡:国家的安定与动乱,兴与亡,这里是指动乱和衰亡。若:像。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大物:重要的事物。过:过失。这几句大意是:一个国家的动乱和衰亡,它开始的时候总像秋毫一样细微,若能明察开始时的细微祸端,那么以后重大的过失就不会出现。这几句用于说明要防止国家动乱和衰亡,就要明察秋毫,防微杜渐,把动乱的祸根消灭在萌芽状态。

40.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荡兵》。若:好像。这几句大意是:战争像水火一样,使用得妥善,能给人带来幸福;使用得不妥善,则会带来祸患。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政治、经济矛盾冲突不可调和时的产物。只要有阶级差别、矛盾冲突存在,战争也不可避免。因此,高明的政治家要运用战争这一武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完成自己的政治使命。但是,战争的发展有其自己的规律,发动战争不一定能驾驭战争,玩火者将自焚。因此不能轻易发动战争,否则必然会招来祸患。可以此名句说明战争能给人带来幸福,也能给人带来祸患。关键在于如何使用这一机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 关于教师节的名言

下一篇: 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典语录